巖者,大地的骨骼,歷經(jīng)火成、沉積、搬運等自然過程的孕育與雕琢,萃取了天地之精華,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古語中,山穴為岫,山崖稱巖。巖者或如劍脊凌霄,岫者常伴云靄出沒。巖石或嵌于懸崖,姿態(tài)若與星辰相接;或隱于山谷,云環(huán)霧罩,枕藉寒潭。更有浪底卷石,突兀嶙峋,仿佛保守著自然的奧秘。
當年李白登天姥山,曾感嘆:“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鮑照駐足廬山,落筆寫道:“千巖盛阻積,萬壑勢回縈”。然而,我對巖石的好奇雖源于詩人生動的筆觸,卻不能僅止于此。唯有身處其中,方能領略大自然的神秘造化。
少年時,我游覽秦皇島,追尋曹操臨碣石、觀滄海的盛景,第一次撫摸岸邊礁石,腦海里浮現(xiàn)出蘇東坡筆下“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的奇妙景致。千百年來,潮汐漲落,礁石上的孔洞宛如牡蠣殼上的孔眼,與被浪濤沖刷形成的紋路一起,都成了玄奧的天書。
參軍在新兵連期間,我曾在青島東山采石場掄錘鑿巖取石,真切感受到巖壁的剛烈與堅硬?;鹦撬臑R之中,仿佛看見“刺破青天鍔未殘”的劍脊,又想起女媧補天時遺落頑石的傳說。
人到不惑之后,我爬香山偶遇暴雨,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山間溝壑中泥沙伴雨水而下,但見幾塊巖石依然故我,分濁流而獨立,盡顯從容和剛勁。這讓我進一步領悟了古人為何用“崩崖”“龍骨”等詞匯,描寫巖石與暴雨激流相互映襯的景象。這真似杜甫詩句“江寒出水長”那般生動傳神。
還令我難忘的是風雨過后,落日余暉如朱砂染于山壁,苔痕映翠,巖石在風雨的洗禮后,更顯崢嶸。
少年觀巖識其形,青年鑿巖知其性,中年悟巖得其神。人應像巖石一樣,以雷霆鑄造靈魂,以風雨洗禮思想,經(jīng)熔巖劫火而彌堅,經(jīng)沉積凝結而厚重。即使遭受百般磨難,精氣也不泯滅;即使洪濤壓頂,依然從容不迫;即使歲月沉寂、迷途漫漫,亦當堅守初衷,不舍逝水。正所謂,大地骨骼崢嶸之處,天心自在,可以度量。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