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學生們在蒿子湖密營參加研學活動。田宇博攝(人民視覺) 圖②:吳艷濱為參觀紀念館的學生們講解東北抗聯歷史。張 兵攝(人民視覺) 圖③:位于蒿子湖密營內的紅石砬子會議遺址。宋巍巍攝(人民視覺) 圖④:抗聯戰(zhàn)士使用過的鋤頭等生產工具在蒿子湖密營紀念館內展陳。李 卓攝(人民視覺) 圖⑤:矗立于蒿子湖密營中的楊靖宇塑像。常 欣攝(人民視覺) 圖⑥:蒿子湖密營中的抗聯遺址—碾盤。張彤宇攝(人民視覺) 圖⑦:蒿子湖密營中的抗聯遺址—青松灶。王傳良攝(人民視覺) 圖⑧:俯瞰蒿子湖密營紀念館。朱萬昌攝(影像中國) 圖⑨:蒿子湖密營入口處。張春成攝(人民視覺)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chuàng)建和領導的抗日武裝部隊,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東北抗日聯軍輾轉于白山黑水之間,進行了長達14年不屈不撓的斗爭,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長期的抗戰(zhàn)中,東北抗聯孤懸敵后、武器簡陋,缺衣少食、挨凍受餓,面對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惡劣生存條件和殘酷斗爭環(huán)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里與數十萬敵人殊死搏斗,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戰(zhàn)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偉大抗戰(zhàn)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吉林省開展東北抗聯遺址考古調查,實施革命文物精品展覽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項目。烽煙已遠,英魂永存。東北抗聯的歷史功績,永遠銘記;東北抗聯的精神,傳承弘揚。
——編 者
“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曾發(fā)出這樣的誓言,“一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民族解放事業(yè),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最后勝利的決心是堅定的?!?/p>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chuàng)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1936年7月,楊靖宇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此后他率部長期轉戰(zhàn)東南滿大地,僅在樺甸就先后建立了大楞場、摩天嶺、蒿子湖等20多個密營。
在這些密營中,蒿子湖密營連接南滿與東滿。1938年后抗聯部隊向深山撤退隱蔽的階段,蒿子湖密營是重要基地,同時也是楊靖宇最后居住的密營地。
數十載悠悠而過,如今的蒿子湖密營,莽莽青山依舊在,凝望著一撥又一撥來到這里重溫紅色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人群……
瞻遺跡,重溫崢嶸歲月
蒿子湖密營一角,一個直徑1米多的石碾盤橫在林間,些許青苔爬上碾盤一側,訴說著它所經歷的漫長歲月。碾盤旁,不時有游人停下腳步,久久駐足。
“這是抗聯戰(zhàn)士們用過的石磨?!蹦氡P旁,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紀念館館長吳艷濱向記者介紹,當年,由于日偽軍封鎖嚴密,密營中糧食極為短缺,戰(zhàn)士們只能收集柞樹的果實(橡子),用石碾磨碎成?;蚍壑髞沓漯?。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抗聯戰(zhàn)士們仍然在此堅守,頑強苦斗的精神可見一斑。
即便有橡子充饑,生火做飯也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1938年至1940年期間,營地整日籠罩在日軍偵察機的盤旋監(jiān)控之中,火光和煙霧極有可能暴露密營所在地,抗聯戰(zhàn)士們是如何隱蔽的?
離碾盤不遠,一棵高聳的松樹與披著茅草的窩棚緊緊依偎,渾然一體,這里便是“青松灶”遺址?!斑@棵松樹有一個空心樹洞,當年抗聯戰(zhàn)士們將鍋灶與樹洞相連,將它打造成一個天然的隱蔽煙囪?!眳瞧G濱說,做飯產生的煙,一方面引入樹洞,一方面導入埋在地下的眾多管道,這樣可以減緩煙霧排出,與霧靄融為一體,不易被敵人察覺。
如今,“青松灶”旁這棵樹齡200多年的松樹依舊青翠繁茂,與碾盤、飲馬池、將軍井、司令部等遺跡一起,勾勒出楊靖宇等抗聯英雄們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過的崢嶸歲月。
近年來,蒿子湖密營中的抗聯遺跡得到進一步發(fā)掘,地處深山的密營,成了漸為人知的紅色旅游地標?!叭缃?,越來越多人來到密營觀遺跡、憶英雄,綠水青山間遍布紅色足跡?!眳瞧G濱說。
訪展館,回望抗聯歷史
草木蔥郁,遺跡蒼蒼,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紀念館坐落其間。青瓦白墻的建筑,由14根立柱支撐,寓意著自“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zhàn)歷史。步入館中,映入眼簾的是楊靖宇將軍的半身像,其身后的浮雕描繪著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英勇打擊日本法西斯的戰(zhàn)斗場面。
“‘九一八’事變后4個多月的時間,我國東北的大好河山相繼淪陷?!奔质形h史研究室二級調研員杜曉麗說。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吹響了東北抗戰(zhàn)的號角。“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召開緊急會議,發(fā)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號召東北軍民不投降、不繳械,帶槍到農村去,發(fā)動游擊戰(zhàn)爭。
紀念館中,有一處東北抗聯戰(zhàn)士們生活環(huán)境的場景復原——幾名戰(zhàn)士圍坐在篝火前,身前身后盡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雪?!皷|北的冬季近半年之久,雪最厚的時候及腰深?!眳瞧G濱介紹,“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是當年艱苦斗爭生活的真實寫照。
盡管如此,東北抗日聯軍的戰(zhàn)斗從未停止。有統計顯示,從1932年至1940年,包括東北抗日聯軍、抗日義勇軍在內的東北抗日武裝共出擊15萬余次。鼎盛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共組建成11個軍、3萬余人,活動范圍遍及東南滿、吉東、北滿70余縣。
紀念館的一處展板上,記錄下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斗爭的高度評價——1938年11月5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發(fā)出致敬電,稱頌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1940年2月,楊靖宇在重重包圍下戰(zhàn)斗至孤身一人,于吉林省濛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壯烈殉國,胃中盡是枯草、樹皮、棉絮。這個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已銳減為1800余人,但旗幟始終不倒,繼續(xù)在長白山區(qū)、小興安嶺、松花江下游和黑嫩平原浴血奮戰(zhàn)。在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有數萬名將士血染疆場,百余名師以上干部、30余名軍以上干部壯烈犧牲。
“紀念館的意義,就在于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歲月,同時也激勵后人繼承和發(fā)揚東北抗聯精神?!倍艜喳愓f。
探密林,感悟山水有情
“這棵樹叫‘黃菠蘿’,學名黃檗,樹皮較軟。當年抗聯戰(zhàn)士們會把它當作藥材,大家可以近距離觀察一下樹皮……”蒿子湖密營中,一群來自長春市的研學學生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好奇地觸摸著黃檗的樹皮。
吉林長白山森工集團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經理鄭曉然介紹,東北地區(qū)有著許多與東北抗聯有關的紀念場館,蒿子湖密營的特色就在于保留了大量的遺址遺跡,人們可以走進抗聯戰(zhàn)士們生活、戰(zhàn)斗過的“現場”,接受到更深刻的紅色教育。
對遺址的挖掘,離不開仍在世的抗聯老兵們。“20世紀末,樺甸市整理縣志時,特地請老抗聯戰(zhàn)士們來到密營,逐一辨認當年的遺址。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對遺址修繕和維護?!编崟匀徽f,當地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盡量保持原貌,力求還原真實歷史。
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歷史依然值得銘記。近年來,紅石國家森林公園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做好服務配套,打造“紅色+綠色”特色旅游模式,吸引眾多游客來到這里感悟紅色文化、體驗綠色生態(tài)。
2018年,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獲評“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游客約24萬人次?!敖衲辏覀兩暾埖膰椅奈锞謱m椯Y金533萬元已經到位,我們將對‘青松灶’等29個文物遺址點位更新維護,進一步擦亮蒿子湖密營紅色旅游的‘金字招牌’?!编崟匀徽f。
魏拯民烈士紀念館
魏拯民是東北抗日聯軍杰出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政治部主任,與楊靖宇指揮所部在輝南、撫松、樺甸等地打擊敵軍,挫敗日偽軍多次大規(guī)模進犯。魏拯民烈士紀念館位于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內,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
紀念館內魏拯民事跡陳列展出藏品66件。展覽通過影像展示、場景復原等手段,展現了以魏拯民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群像,講述先烈們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zhàn)的英雄故事。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位于吉林市磐石市區(qū)西20公里外的紅石砬子山區(qū),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chuàng)建的第一塊抗日游擊根據地。
2019年,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qū)域內有八家溝抗聯遺址、西溝抗聯遺址等。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軍用刺刀、鐵鍋、油印機等文物,是研究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的珍貴資料,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9日 07 版)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