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9日電 (記者劉微)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日組織召開第九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fā)布會,12家古籍收藏單位攜手向社會和公眾繼續(xù)開放一批古籍數字資源。
本次發(fā)布由國家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南京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海南省圖書館、成都市圖書館、德州市圖書館、重慶市北碚圖書館、濟寧市圖書館、瀘州市圖書館、溫州市圖書館等12家單位新增發(fā)布古籍資源7085部/件。
在“中華古籍資源庫”中,新增發(fā)布國家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古籍數字資源1271部。包括:國家圖書館發(fā)布館藏漢文古籍909部、民族文字古籍115部。其中,善本古籍274部,包括“南宋初建本之精者”的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史記》等30部宋元本古籍,以及200余部明清稿抄本;普通古籍635部,主要涉及文學類和經部古籍;民族文字古籍涉及于闐文、藏文、回鶻文、蒙古文、契丹文、女真文、滿文、水文等8個文種。
通過“中華古籍資源庫”發(fā)布的還有山東大學圖書館藏古籍205部,多為清刻本、朱墨套印、木活字本,具有較高的文獻資料價值;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藏彝文、傣文、東巴文、壯文、瑤文、傈僳音節(jié)文字等文種的民族文字古籍42部,7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查姆》《阿黑西尼摩》是彝文古籍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古籍,《董永與七仙女》是漢族“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彝文傳本。
本次聯合發(fā)布的古籍數字資源還有:南京圖書館“江蘇古籍資源庫”發(fā)布3600部館藏古籍。其中善本1785部,包括元刻本18部、明刻本812部、稿本364部、抄本807部,部分古籍以專題形式發(fā)布在《清人文集》和《稀見方志》數據庫中;云南省圖書館發(fā)布10部出于云南人之手的叢書珍本,是研究云南歷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海南省圖書館遴選發(fā)布館藏古籍8部;成都市圖書館建立的古籍數據庫,發(fā)布天府文化類古籍469部,包括善本古籍、中醫(yī)古籍、家譜、地方志、地方名人遺著等;德州市圖書館本次發(fā)布47部古籍,不僅包括德州市、縣的地方志書,還囊括了諸多珍貴古籍文獻,如古代文集、歷史典籍、族譜、運河史料等;瀘州市圖書館發(fā)布古籍善本資源30部,多為明清兩代的善本;北碚圖書館歷史文獻數據庫發(fā)布地方志30部;濟寧市圖書館發(fā)布館藏古籍59部,包括入選《山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山東全河備考》以及地方志資料《續(xù)修曲阜縣志》等;溫州市圖書館建設的“溫圖古籍”數據庫發(fā)布古籍圖像1344部,以溫州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為主,也包括少量他館征集并取得授權的古籍數字資源。
座談會上,發(fā)布單位代表分別介紹了資源的特點與價值,與會嘉賓對聯合發(fā)布古籍數字資源的舉措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評價,認為圖書館在古籍資源共享方面做出了表率,民族文字古籍收藏單位也在積極拓展資源發(fā)布渠道,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源。大家還圍繞古籍數字資源建設和合作服務機制、古籍數字化成果共享方式、古籍數字化標準規(guī)范、智慧圖書館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為下一步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寶貴建議。
本次資源發(fā)布之后,全國累計發(fā)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將達到13.9萬部(件)。其中由國家圖書館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里的專題資源庫達到26個,發(fā)布古籍影像資源超過10.5萬部(件),44家單位發(fā)布古籍資源超過3.4萬部(件)。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