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4日 08 版)
春節(jié)是民族情感的凝聚點,又是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文化風景。春節(jié)年俗豐富多彩,不斷推陳出新,在團圓祈福中,新舊年俗提升著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年更有“年味兒”。元宵佳節(jié)到來之際,讓我們在5位名家的生動講述中,分享春節(jié)里的生活情感與生活理想,心懷對春的期盼、對家國的深情,砥礪奮斗,共創(chuàng)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編 者
賈家莊的聯歡
王宏甲
舞臺的LED大屏幕上,喜慶的畫面映出“龍騰新時代,聚力再出發(fā)”10個大字。這是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村的春節(jié)文藝聯歡會。
大年初一上午9點半開始。開場歌舞《龍騰盛世開新篇》,表演者80人。面對如此絢麗的服裝,如此婀娜的舞蹈,我知道我的文字無論怎么描述都是蒼白的。“你們請了哪里的人來演出?”我問身邊的村黨委原書記邢利民。他說:“這些全部是我們村的人。”接著我知道了,表演者就是賈家莊村村民,有村史館講解員、汽車駕駛員、賓館服務員、廚師、財務人員、中小學生,還有回家過年的大學生等等,年齡最小的25個孩子是本村幼兒園的小朋友。
我在一種莫名的感動中看完開場歌舞。接著上場的是50人組合表演《幸福生活萬年長》,演出者都是年齡70歲左右的老人,年齡最大的任彥雄已經80歲。聽著他們邊跳邊唱:“過上了好日子紅紅火火,趕上了好時代喜樂年華……”我的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舞臺上的50名表演者,是從賈家莊村艱苦奮斗的歲月里走過來的農民的代表。這個節(jié)目是“夕陽紅黨支部”編排選送的。
編排這個節(jié)目的負責人叫張麗珍,她原是賈家莊村幼兒園的老師。賈家莊村有220名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每天在集體食堂免費用早餐和中餐。每天上午8點半,老人們在集體食堂用餐后,有人領他們做健身操,領操者就是張麗珍。
“這臺聯歡會有42個節(jié)目負責人?!辟Z家莊村委會辦公室的李紅嬌告訴我。李紅嬌大學畢業(yè)后到賈家莊工作已近8年,她說:“這臺聯歡會有506名表演者。所有節(jié)目都是自編自導自演。張麗珍老師就是42個節(jié)目負責人之一?!蔽铱吹搅诉@個村強勁的組織能力。
賈家莊村全村近3000人,每6人中就有1人參加這次演出。這是他們自己的禮堂,擁有現代化聲光電舞臺系統(tǒng)、錄制導播系統(tǒng)和直播平臺。禮堂此時座無虛席,左右兩邊過道和后排都站滿了人。聯歡會通過網絡視頻號直播,沒到現場的村民在家里也能收看,在外工作的賈家莊人也可以在手機上收看?,F場觀眾里還有五六百人來自鄰村,據說,他們多是去外地打工回家過年的年輕人。
4個節(jié)目主持人都是在賈家莊村成長的,年紀最小的主持人邢凱然是初二學生。邢凱然清脆的聲音在會場響起,“親愛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所有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接著,4位主持人齊聲說:“全村的鄉(xiāng)親們,大家過年好!”全場的掌聲就像要把會場抬起來。
這歡樂里有溫暖的內涵。賈家莊村幾十年沒有貧困戶。過年了,大家聚在一起聯歡,其樂融融。
“賈家莊村的春節(jié)文藝聯歡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問。這是一個很久的故事了。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的賈家莊村團支部書記邢利民組織了農民文藝宣傳隊?!爱敃r有多少人?”我問。邢利民說:“我們想要三四十人,報名的有五六十人。”他們排練的第一個節(jié)目叫《一穗高粱》。演出隊曾經到縣里去參加匯演。1988年,他們還創(chuàng)建了汾陽第一支農民銅管樂隊。
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農民贊,這是一個在賈家莊村已經延續(xù)了半個世紀的故事。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里說:“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表現身邊人、身邊事,推動村莊工作,凝聚人心,對發(fā)展集體事業(yè)的作用較大?!?/p>
今年春節(jié),賈家莊村還組織了40支汾陽內外籃球隊、12支拔河隊到村里來比賽。
賈家莊2024年春節(jié)文藝聯歡會,有個組合表演叫《越走越寬廣》,表演者27人,9位村干部全部上場。一位宣傳干部說:“他們站在臺上,百姓看了心里踏實?!?/p>
鄉(xiāng)情 親情 友情
施愛東
過年,是一次禮物和親情的流動。
在我的老家江西省信豐縣,大年初二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無論是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還是近在縣城的居民,全都回到老家祭祖、拜年。這天上午,鄉(xiāng)村人聲鼎沸,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互相拜年,通過禮物的流動,鞏固親鄰關系。
母親盼望我回家過年,除了想念兒子,還有一個她從沒說過、我也從不點破的原因:替她“還人情”。母親不識字,但她把這一年來欠下的人情,全都清清楚楚記在心里。母親把我和弟弟叫到跟前,誰幫她修抽油煙機,誰背我父親去醫(yī)院,誰送來土特產,誰經常陪她聊天,一五一十說給我們聽。我和弟弟早就準備好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紅包,等著去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家拜年的時候,給對方的老人、孩子奉上。
我們一般要提前準備好數十個紅包,分送給拜年時所見到的尚無經濟能力的晚輩或者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的長輩。紅包可以是純表意的,也可以是實質性的經濟扶助。按照母親的授意,我會把最大的紅包悄悄塞給那些經濟上比較困難以及經常來看望母親、幫著母親干活的親戚家的孩子和老人。
越來越多的人都像我這樣,只身回村祭祖、拜年,禮物流動就是單向的。有的人刻意不帶小孩回村里拜年,比如我的二堂姐。她過去不帶女兒回鄉(xiāng)拜年,現在女兒成年了,她又不帶孫女回鄉(xiāng)拜年。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帶小孩回村,不是費別人紅包嗎?”她每年回鄉(xiāng),就是去給親戚發(fā)紅包的。她認識的人多,走的家數比我多,發(fā)出的紅包也更多。
如果村里的某家發(fā)生什么大事,需要大筆花銷,回鄉(xiāng)的親屬總是會在拜年的時候送上一個資助性的紅包。資助的范圍大約包括子女上大學、家中出現重病患者、有臥床老人,或者其他一些意外變故。
文化人類學者閻云翔在《禮物的流動》中說:“中國人的禮物被視為傳達重要的精神信息——諸如關心、眷戀、道德關懷和感情聯系的最有力和最受歡迎的工具之一。因而,禮物創(chuàng)造出送禮者和受禮者之間的精神聯系,這種聯系被村民統(tǒng)稱為人情?!彼投Y物又叫做“做人情”,我的母親就是一個善于“做人情”的家庭主婦。
我們兄弟倆都不在信豐縣工作,但是母親并不寂寞,她經常會主動要求親戚為她提供幫助。親戚來的時候,總是會帶上自己家的花生、瓜果、蘿卜干,干完活兒,他們會留在家里吃餐飯,陪老人聊聊天,說說村里的故事、聽來的故事。一到過年,母親的這些見聞就能發(fā)揮用場,她會告訴我和弟弟,回到村里一定要去誰家走動,誰家有幾個小孩,應該包多大的紅包。
年節(jié)期間的禮物流動,既維系著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也維系著一種互助關系。彼此的親情和感激,全都化作“過年好”“新春吉祥,恭喜發(fā)財”的誠摯祝福。鄉(xiāng)土社會的親情和友情,就在這種彼此的給予和傳遞中延續(xù)著。
跟著味覺回家
陳曉卿
1982年,我來北京讀書。來年元宵節(jié),我第一次吃到了北京的元宵。那天,學校食堂請每名同學免費品嘗兩個元宵。來自北方的同學吃得很開心,來自南方的同學則顯得有些疑惑。那次吃的元宵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至今都記得那是青紅絲餡兒,里邊帶著冰糖,和我家鄉(xiāng)吃的不一樣。后來我才知道,元宵是把和好的餡兒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塊兒,直接放進有很多糯米粉的平籮里搖出來的。
無論形式還是內容,南北方的元宵節(jié)美食都有較大差異。南方至今很多地方仍保留著在冬至和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四的時候吃湯圓的民俗,而北方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吃元宵。內容上的差異就更大了。元宵一般用白湯煮,里邊有些掉了渣的糯米粉;湯圓的湯是清澈的,里面有放醪糟的,放桂花的,放糖的,還有放青菜的。元宵基本上是甜餡兒,芝麻餡兒、紅棗餡兒、豆沙餡兒;湯圓除了芝麻、花生這種餡兒之外,更常見的是鮮肉餡兒、蔬菜餡兒,比如,貴州畢節(jié)有一種用雞油和麻籽做餡兒的湯圓,浙江金華有一種豬油渣加辣椒的辣餡兒湯圓。
關于什么是最好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沒有標準答案。
過元宵節(jié),是在向記憶里的味道致意。食物的由來順應著時節(jié)變化與地域特征,是有聲有色、動人心魄的文化風景?;叵胱钚轮谱鞯募o錄片《我的美食向導》,有一位學者在紀錄片里說:“食物是一種交往的語言,從前大家在一個家族里面,大家共享的那段生活、那段記憶都通過食物呈現出來?!币虼怂J為,“你的胃永遠不會背叛你,讓你知道你的根在哪里、你是什么樣的人?!?/p>
春節(jié)最重要的一部分,恰恰就是這種關于家的味道、關于食物的情感溫度。這些都是個人化的記憶。當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離開自己的家庭,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許才會理解所謂的故鄉(xiāng)不僅僅意味著熟悉的人群,也不僅僅意味著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覺習慣,顯然也是故鄉(xiāng)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間至味,醞釀在人與人之間。食物與所在地區(qū)氣質的某種鏈接,以及食物自身流變的奧秘,一直深深吸引著我。食物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滿足飽腹感的東西,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紀錄片的拍攝工作需要與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與人便捷交流的媒介之一。借用我們制作的紀錄片《風味人間》里的一句旁白:“人的口味就是這樣,有時像巖石般頑固,有時又像流水一樣豁達?!?/p>
而食物,用“味覺記憶”標識著我們的歸屬,指引著我們回家的路。
紅花褂
徐貴祥
小時候,從正月初一開始,就盼望再過年。過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還有新衣服。
我這一生中,有兩個年都與紅花褂有關。
應該是我七八歲過年時,母親說要給我做一件新褂子,我太高興了,做夢都在想象新褂子的模樣??墒?,等新褂子取回來之后,我一看,嘴一咧就癟了,坐地大哭,原來是件紅底白花的花褂子。我的父親是農村基層干部,很會做工作,他指著一幅年畫對我說:“你看,解放軍叔叔穿的這衣裳,領子和口袋跟你這件相似。你想不想像解放軍叔叔一樣?”
我一聽這話,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穿上了那件紅花褂。褂子大,抻開前襟就是個大兜子。我忙活了一個晚上,到處拜年,掙回來一兜子糖果花生,里面還有些許毛票,壓歲錢累計兩元多。
10年之后,我真的成了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從軍的歲月里,每逢過年,我都會想起這個故事。
當連隊指導員時,有一年春節(jié)前夕,我給連隊講了我的“紅花褂”。我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呢?說來話長。當年,這個連隊執(zhí)行重大任務勝利歸來,戰(zhàn)士們產生了一些驕傲情緒。為了過好這個年,讓戰(zhàn)士們更好團結起來,我到任后,經常與戰(zhàn)士們在一起,從講故事入手,引導大家回憶童年過年的溫暖和親人的叮嚀,也聽他們講故事,進行思想摸底。
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講故事”這一招起作用了。連續(xù)幾天,我和幾個排長分別到各班參加班務會、故事會、分析會,大家一邊回憶連隊過去的風貌,一邊為連隊現狀感到憂慮。我們都覺得,這個連隊要重振雄風,首先就從過好這個年開始。
那年臘月二十五,我們接到通知,說馬副師長要到我們連過年。放下電話,我同幾個排長商量,他們大多都有信心。心里有了底氣,我把連隊集合起來,再次進行動員,發(fā)出倡議,我們每個人在大年三十給連隊做一件“紅花褂”作為禮物,可以是為連隊做好事,也可以是為連隊建設獻計獻策,還可以是提建議和意見。
很快,戰(zhàn)士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給連隊送“紅花褂”,還是第一次聽說,這讓年輕的戰(zhàn)士們充滿了好奇。
當天下午,幾個老兵到汽車班借來工具,叮叮當當地打制工藝品,越干越起勁,準備為連史館豐富內容。
第二天,我到營區(qū)轉了一圈,發(fā)現不少地方煥然一新,黑板報也換了內容,就連車場也被沖洗一凈,9輛摩托車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大年三十晚上,飯?zhí)美飶垷艚Y彩,還掛了很多燈謎,桌子上飯菜飄香。馬副師長出現時,全連迅速起立、敬禮,表現出較高的素養(yǎng)。馬副師長笑哈哈地說:“聽說同志們還給連隊準備了‘紅花褂’,亮亮寶吧!”
沒有想到,戰(zhàn)士們準備的“紅花褂”那么富有創(chuàng)意,有炮彈殼做成的工藝品,有重新抄寫的班務會記錄,真是琳瑯滿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個原本情緒很大的戰(zhàn)士,從挎包里抖落一堆紙片,紅著臉說:“這是我在營區(qū)撿拾的廢紙片?!本驮谀且凰查g,我看見馬副師長的眼圈紅了。我知道,馬副師長是在肯定我們連隊團結,勁兒往一處使。
輪到我了,我面向連隊,敬了一個禮。我說:“我第一次當指導員,沒有經驗,我也給連隊送上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就叫‘信任’!我信任我的連隊,也請戰(zhàn)友們信任我這個指導員!”
給灰娃奶奶拜年
張 輝
農歷癸卯年的年底,終于又見到98歲的灰娃奶奶。
拜年的地點,在燕山余脈中北京西郊那個被稱為“大鳥窩”的家園。屋里,除了一如既往的書、畫、字,陜西剪紙,張仃和畢加索的合影,壁爐上的石馬和泥馬擺件……還有養(yǎng)在碩大花盆里的牡丹和灰娃的孫女關關剛從花卉市場運來的茶花,插在高過一米的玻璃花瓶里,高貴、自然又脫俗。
奶奶這天下午的第一件事,是為上海一個網絡公眾號錄制小視頻,回憶自己的“第一回”。她說到“我在小學,有兩次寫作文都受到老師表揚”的經歷,那時她大概10歲。第一篇是《雪》,第二篇是《晴》?!堆房窃谝粡垉和瘓笊?,報紙早已無法找到,但她記住了老師的批語:“你是未來的小作家”?!拔覍懙亩际且恍幸恍械摹?,雖然童年的她還完全“不知道詩是什么事情”。
即使已年近百歲,從這段講述,我們依然能真切感到奶奶的詩人本色。時光的流逝中,生活的變化,生命的陰晴圓缺,似乎都濃縮在這段對晴和雪的最初記憶之中。一個多么具有象征意義的開頭!
這一次見面,她沒有說到12歲去往延安加入革命隊伍的經歷,沒有說到艾青、丁玲、蕭軍……也沒有說到丈夫張仃對她深入骨髓的影響,她說到了第一任丈夫武昭峰。他是王近山司令的愛將,年僅23歲就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前線為國捐軀。她特別憶起1949年之后在南京身患重病,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輾轉大半個中國尋找解放軍大部隊的那段經歷。她的語氣平靜卻異常深情,是在講她個人的故事,也是在講述她所經歷的現代中國的歷史。
回憶往事,奶奶的眼睛里都會流露出一絲不同尋常的光,文不加點的進行曲語速,似乎需要稍稍停頓數小節(jié)休止符,才能讓故事繼續(xù)。
這樣的停頓,出現在那天一起去拜年的翻譯家劉文飛用俄語朗誦他翻譯的灰娃的詩《不要玫瑰》之時。其中有這樣的句子:“白日里我聽見 蟋蟀空寂鳴叫/黑夜里我聽見 山水嗚咽奔流/我有心跟山水悠悠流走/又恐怕山水一去不回頭/啟明星喲/風里露里 請以清光輝映”。劉文飛誦畢,問灰娃這位北大俄語系的畢業(yè)生、原名理召的詩人:“您還能說俄語嗎?”
就這樣,我們在“大鳥窩”待了差不多5個小時,而這短暫又漫長的時間讓我們跟隨著奶奶的回憶,猶如經歷了豐富又滄桑的百年。
下午4點多的時候,清華大學老師也來給奶奶拜年。交談中,他們介紹在今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灰娃詩全編》面世之際,準備在清華園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灰娃詩歌朗誦會。
我個人感到榮幸的是,《灰娃詩全編》中收錄有一張我在拜年當天專門為她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的奶奶,銀發(fā)滿頭,圍著一條黑綠相間、隱隱有著深紅色鑲邊的圍巾,目光專注、深邃而慈祥,手上拿著一顆圓潤的車厘子,別有風調。
一個令人難忘的下午,一個給世紀老人拜年的下午。
版式設計:趙偲汝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