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韋衍行)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寧遠表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xù)開展良渚遺址核心區(qū)聚落考古和外圍水利系統(tǒng)研究,近年來取得了新突破。
會議現(xiàn)場。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據(jù)介紹,良渚文化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階段,通過對北村、南王廟等遺址調查發(fā)掘,以及瑤山外圍等聚落結構新線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時代良渚遺址群聚落分布的新認識。北村遺址位于莫角山以南3公里,面積8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主體堆積屬良渚文化早期偏早階段。北村南地點可分為高、低兩級臺地,兩級臺地之間存在明顯的陡坡,坡底分布有圍溝,推測為有意將高臺地的高等級居住區(qū)、墓葬與低臺地的平民居住區(qū)、墓葬相隔離,顯示出聚落內部明顯的社會分化現(xiàn)象。女性墓葬M106出土隨葬品70件,包括玉蟬、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璜串等重要玉器,是同時期的一座高等級墓葬。
M106出土冠狀器。國家文物局供圖
良渚中期階段,在良渚古城周邊新發(fā)現(xiàn)疑似水壩近20處,其中7處的碳十四年代皆距今約5000年,與已經公布的11處水壩以及莫角山、反山開始營建的時間相同。塘山以北的石嶺頭、羊后山等壩體,及其附近的勞家頭、高山上等土臺的發(fā)掘,證實塘山長堤上游存在復雜的高壩結構,可能起到西水東調的功能。遙感和GIS分析顯示,基于大遮山南側西中—窯山,勞家頭—鳳山兩條南北長壟的構建,在塘山南側形成兩級庫區(qū),與良渚古城緊密連接。這些發(fā)現(xiàn)補充了對良渚中期外圍水利系統(tǒng)及良渚古城結構的認識。
新發(fā)現(xiàn)水壩及良渚遺址群中晚期結構。國家文物局供圖
上述發(fā)現(xiàn)表明,良渚遺址群經歷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guī)劃建造水利系統(tǒng)、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筑帶有城墻、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個發(fā)展階段。近年來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顯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