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睞·中軸線尋訪③
尋訪故宮朝從宮闕探跡去神游乾坤紫禁城
編者按:3月以來,跟隨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腳步,“青睞”策劃推出了“北京中軸線深度尋訪”系列活動。根據最新公開的北京中軸線遺產“全景圖”,邀請專家?guī)ш?,與讀者一起深入尋訪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中軸線遺產保護區(qū)域,以及中軸線遺產緩沖區(qū)域。
通過“中軸線深度尋訪”系列活動的實地走讀,我們與廣大讀者一起探索“曠千古之希逢,超萬代之奇觀”的北京中軸線,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故事,深切體會北京這座舉世矚目的古都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
“清宮建筑之所予人印象最深處,在其一貫之雄偉氣魄,在其毫不畏懼之單調。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齊嚴肅,氣象雄偉,為世上任何一組建筑所不及。這句‘毫不畏懼之單調’,非常客觀地概括了紫禁城的特點?!?月13日上午,“青睞·中軸線尋訪”第三站來到故宮,在帶隊深入尋訪故宮前,嘉賓夏凡首先向大家分享了梁思成對紫禁城的如上評價。
有會員看見夏凡背來三大本圖冊和一米見方的大掛圖,感嘆老師真下功夫。夏凡笑言,借助圖片的力量,會著重多講一些與眾不同的內容,讓大家更深入直觀感受朝代交迭的紫禁城。
紫禁城最初是明王朝的宮殿清王朝屬于“拎包入住”
中國歷史上自夏朝開始有12個王朝迭代更替,每逢新王朝鼎立之時大多會將“前朝痕跡”抹去,建立自己的皇宮。歷史上只有隋后之唐與明后之清是例外,“也就是說,唐朝繼承了隋朝長安的宮殿建筑群,清朝繼承了明王朝北京的皇宮大內——紫禁城,所以紫禁城最初是明王朝的宮殿,清王朝屬于直接‘拎包入住’,明清兩朝在紫禁城一共住過24任皇帝。”夏凡向大家解讀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明王朝首都最初是在南京,后來搬到北京是因為永樂大帝朱棣。此外,朱棣的皇后去世后,陵寢就修在了北京昌平,也就是后來的“長陵”,再加上后來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武當山、紫禁城,這四項大型工程五百年后都成了“世界文化遺產”,都與朱棣有關。
為什么說朱棣是文治武功超強的永樂大帝?夏凡解釋說原因有幾點,首先,朱棣非常擅長打仗,他當皇帝五次親征蒙古都取得勝利,還有一次征安南,將之納入中央政府管轄范圍之內。此外鄭和在他的任內六次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朱棣還編纂了一部《永樂大典》,“四個世界文化遺產,六次大航海,一部大百科全書,說朱棣是文治武功兼?zhèn)涞摹罉反蟮邸^非浪得虛名”。
紫禁城強大的地下排水網絡至今在用
側立金水橋畔,夏凡告訴大家,內金水河對于紫禁城至關重要,既有美化皇宮、防火消防的作用,又承擔著整座皇宮排水泄洪的需求。它由紫禁城的西北角進入,沿西墻一路向北,到西華門東折,經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等地,最終從紫禁城的東南角出城,進入筒子河,再沿著東邊南河沿的河水一路向南通到護城河,最后順著護城河流到通惠河,這就是整個的排水路線。
夏凡從厚厚的圖冊中找出一張故宮排水體系示意圖:“故宮整個體系主要集中在后宮區(qū)域,呈東、西兩部分分布。包括干溝14條,支溝12條,次支溝8條,二次支溝8條,它們設計巧妙、布局合理。直接排入金水河的暗溝稱作‘干溝’、直接排水入干溝的稱作‘支溝’,再下一級就是‘次支溝’,以此類推。所有干溝、支溝之間會有一個明顯的高度差,總體由北向南的標高差在1.5米至2米間,這是非常必要的設計,既有利于排水順暢,也可有效防止下大雨時雨水倒灌,這就是為什么紫禁城在下大暴雨時都不怕被淹的原因……而且,整個紫禁城的排水體系現在還都在用,我有幾次碰見暗溝的蓋板打開,就把手機伸下去拍了好幾張照片,暗溝內有一米多高,很有意思。”
夏凡笑著補充說:“當然皇宮內的糞便是不能排入這套體系中的,會有專人用糞車載運出宮。此外剩飯剩菜也不允許倒入,雍正二年曾給御膳房下諭:凡粥飯及菜肴食畢有余者,切不可拋棄溝渠?!?/p>
繼續(xù)前行來到太和門前,夏凡告訴大家,太和門在明朝時期是日常朝會的地方,也就是在這里商討國事,即所謂“御門聽政”,到了清朝改在了乾清門。“1888年底太和門發(fā)生了火災,當時離光緒大婚還差兩個月,短期內無法修復怎么辦?慈禧太后就命令工匠們用‘扎彩’工藝搭了一個臨時的太和門,據說特別精美,外地官員路過都沒看出來是個假建筑。1889年太和門才修好,所以它是故宮最年輕的建筑?!?/p>
午門在不同歷史時期曾有過不同的外觀形制
面對午門,夏凡告訴大家,中國是一個文明體系沒有斷層的國家,我們的語言、文字、音樂、繪畫、建筑等方面都是歷朝歷代一脈相承延續(xù)下來的,整座紫禁城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建筑體系的延續(xù)與積淀,無論是整體規(guī)劃的平面布局,還是單體建筑的結構設計都是如此。
比如午門,就體現了中國早期一個特別著名的建筑形式——闕。闕最初是氏族部落時期大門兩邊的崗樓哨臺,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固定的建筑形式,一般出現在城門、宮殿、壇廟、陵寢的門口,秦漢兩代是闕的一個發(fā)展高峰時期。后來其他形式的闕逐漸消失,只有皇宮正門還保留有闕的身影,這就是“門闕合一”后的“凹”形結構,從隋朝大興城的廣陽門、唐長安城的承天門,到北宋東京汴梁的宣德門、金中都的應天門、元大都的崇天門,直至我們今天見到的明清紫禁城的午門,都是這種形制。
大家聽后不由紛紛舉目望向午門,集體“朝天闕”。
此外,午門自永樂初建以來,其外觀形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午門城臺南北兩側就曾經出現過“連廊”。據明《萬歷會典》卷四《朝儀》記載 :“……并序班引廉能官員,各具青錦繡服,至期俱于左掖門內斜廊面北序立……由斜廊行至東廊小礓石察下,面東立……”這兩句文獻中都提到了“斜廊”,由此可知,斜廊起點在午門城臺北側的左右掖門處,終點在午門以北東西兩側廊廡的礓石察道位置。
“另外,午門南側還曾有轉角廊存在?!毕姆舱f著,打開一張插圖,“這是明代古畫《徐顯卿宦跡圖》的局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道曲尺形的走廊,這是每天早上大臣在上朝之前躲避風雨的地方。這些史料文獻和古畫都表明午門在不同歷史時期曾有過不同的外觀形制,而具體產生的時間,以及消逝的原因等細節(jié)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尋?!?/p>
夏凡繼續(xù)講道,剛才提到幾道連廊的存在,也是明朝紫禁城的一個特點,大量的走廊把紫禁城各處連接起來,使其更加玲瓏繁復,“下雨時,官員從午門進宮,能一直走到太和殿而淋不著雨??梢坏┲?,這些木制的連廊又成為火勢蔓延的通道,紫禁城歷史上的幾次大型火災都是通過連廊向四周延燒開來。清朝紫禁城最大的變化就是連廊減少,實墻增多,尤其是康熙十八年那次大火之后,加建了大量防火墻,像太和殿、保和殿兩側的實墻都是那時營建的。”
紫禁城依據不同的建筑體量劃分為“十丈、五丈、三丈”三套模數體系
故宮這么大,到底怎么看?夏凡講述說整座故宮是由若干個“院落單元”組成,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建筑模式,也就是四周由若干個房間圍合在一起,中間是共享的露天空間,從百姓民居到皇宮大內都是如此,一座紫禁城就是若干個大小不等的院落鋪陳展開。此外故宮的建筑還大多遵循著“門殿制度”,就是一個門加一個殿的組合,比如太和門加太和殿、文華門加文華殿、乾清門加乾清宮等等,包括東西六宮也全是“一門一殿”的標準配置。
夏凡向大家介紹,故宮的平面布局大體是以乾清門廣場為界,乾清門廣場以南屬于前朝區(qū)域,是舉行朝會大典以及日常辦公的地方;往北是后宮區(qū)域,前朝大臣則非詔不得入內。因此前朝大多數建筑都叫“殿”,比如太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等等,而后宮區(qū)域內大部分建筑都叫“宮”,比如東六宮和西六宮這些,“當然也有養(yǎng)心殿、奉先殿等少數例外。殿一般都是辦公場所,宮則一般是用來住人的?!?/p>
“對于紫禁城來說,同樣也存在著‘建筑模數’的規(guī)劃?!毕姆泊蜷_掛圖繼續(xù)講述,整個紫禁城依據不同的建筑體量,劃分為“十丈、五丈、三丈”三套模數體系:前三大殿區(qū)域體量較大,便以“十丈”模數來規(guī)劃,比如整個區(qū)域東西向的寬度是6×10丈,從太和門到太和殿的距離也是6×10丈,而整個三大殿基臺的寬度是4×10丈等等?!拔逭伞蹦抵饕糜凇昂笕龑m”區(qū)域以及“寧壽宮”區(qū)域,比如從乾清門到坤寧門的距離就是13×5丈,而此區(qū)域的寬度是7×5丈。“三丈”的模數主要用于“東西六宮”區(qū)域,每所宮院的長和寬都是5×3丈等等,“這就是整座紫禁城隱藏的數字密碼,它是全城平面規(guī)劃、營建布局的主要依據?!?/p>
太和殿還曾有過一個更恢弘壯闊的“巨無霸”版本
來到太和殿廣場,夏凡告訴大家這個區(qū)域有3萬平方米,是紫禁城最大的廣場,明清兩朝各種盛大的朝會典禮都在這里舉行?!暗厣嫌幸慌欧酱u,是舉行朝會時皇家儀仗隊站位的‘儀仗墩’?!彼蜷_一頁《光緒大婚圖》說:“兩隊人就站在這兩溜兒磚上,由北向南呈八字展開,所有人員舉著各種旗幟、武器、傘蓋等等,讓典禮的氣氛瞬間隆重起來?!?/p>
皇家儀仗隊有個專有名稱叫“鹵簿”,主要分為四個等級,《大清會典》中記載∶“皇帝鹵簿凡四,曰大駕鹵簿,大祀圜丘用之;曰法駕鹵簿,大祭方澤、朝會、御殿、御樓受俘用之;曰鑾駕鹵簿,巡幸皇城內用之;日騎駕鹵簿,時巡省方,恭遇大閱用之?!?夏凡進一步指出,“在鹵簿儀仗隊中最重要的是‘九龍曲柄黃華蓋’,這柄黃華蓋一般都跟著皇帝,皇帝在哪,它就在哪?;实鄢鲂袝r,綿延數里的大隊人馬,如果有事稟報就去找這個東西。另外在太和殿廣場舉行朝會大典時,皇帝會從太和殿后門進入大殿坐好,然后這柄傘蓋就會到殿外高高舉起,廣場上的人員看到就知道皇帝已經就位,這時候‘鳴鞭校尉’會揮起長長的靜鞭,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宣布大典正式開始?!?/p>
夏凡又展開一張他用電腦設計的太和殿的歷史對比圖,告訴大家明永樂始建至明嘉靖前期的太和殿1.0版本,和明嘉靖朝至今的太和殿2.0版本,二者外觀體量相差懸殊。“這是因為明永樂初建的太和殿面寬是30丈,縱深15丈,30丈合95米多。而到了公元1557年,前三殿區(qū)域發(fā)生了一場大火, 火災之后開始復建,不過此時大型木料建材已經不足,于是嘉靖皇帝決定建‘小號’太和殿,此后萬歷、康熙又曾復建,但規(guī)制未變,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這座面寬65米的2.0版本太和殿?!?/p>
一行人跟著夏凡登上三層丹陛高臺,來到太和殿的西側?!艾F在太和殿的面寬是65米,而永樂初建的太和殿是95米,每一邊增加15米就是最初太和殿的邊界,那這個邊界到底在哪兒?我曾經用皮尺從現在太和殿基座向外量15米,最后發(fā)現就是我們腳下這個位置?!毕姆仓钢厣弦粭l明顯的磚石交界線說?!按蠹铱梢韵胂笠幌拢敵?.0版本的太和殿幾乎是充滿基臺的,整體更加宏偉壯觀?!毕姆驳闹v述讓大家感到新奇,感嘆原來太和殿還曾有過一個更恢弘壯闊的“巨無霸”版本。
太和殿最后一場大火發(fā)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臘月初三這一天,當時養(yǎng)心殿旁的御膳房因太監(jiān)用火不慎而引發(fā),這次大火之后十六年,太和殿才開始復建,考慮到防火因素,康熙皇帝做了兩個改變,第一是將大殿兩側原來的木制斜廊改成了磚墻;第二是將太和殿兩山的明廊以磚石封閉為夾室,這兩個改變就相當于為太和殿筑起了兩道“防火墻”,有效避免了其他地方發(fā)生的火災蔓延到太和殿。
故宮里為何出現了圓明園的磚
“走,咱們去考古,全北京知道這個的不超過1000人。”夏凡笑著帶大家七拐八拐來到一處僻靜的角落,“大家找找這面墻上有沒有帶字的磚?”“看這,圓明園?!庇醒奂獾臅T發(fā)現后驚喜地喊。
故宮里怎么會出現了圓明園的磚?夏凡說:“大家找到的這幾塊磚,其實也隱含了圓明園的那段歷史,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此后圓明園就成了一片廢墟。同治時期慈禧太后曾打算重修圓明園,當時樣式雷的地盤畫樣都做出來了,但后來因種種原因沒修成。從那以后,圓明園的大量建筑構件以及磚石建材被不斷地拆運出來,這些磚大致就是同光時期被運過來修整故宮了,從此,兩大建筑奇跡在這里相遇交會?!?/p>
夏凡帶隊繼續(xù)向前, “這排房子是軍機處,離養(yǎng)心殿很近,軍機處的特點就是高效加機密。上書房則是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整個清朝對皇子有非常嚴格的系統(tǒng)教育,他們除了讀四書五經,還要學漢語、滿語,騎射等,讀書幾乎全年無休。” 他接著分享了一組數字,“康熙年財政收入最高是4900萬兩,雍正年最高達到6000余萬兩,而乾隆年最高達到了8000萬兩;乾隆時期國土面積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這是歷史空前的,另外人口達到3個億,也是歷史上最多的,當時全世界9億人口。”
故宮為什么扛過了歷次大地震
沿著故宮的中軸線繼續(xù)向北,夏凡突然停下來指著一根柱子提問,“大家說說這個柱子是插到柱礎里面的,還是放在上面的?”有多一半人認為柱子是插到柱礎里面的。夏凡給出答案:“故宮里的柱子都是浮擱在柱礎上邊的,古人這么做就是出于防震的需求。我們知道地震有‘縱向波’還有‘橫向波’,想象一下,如果柱子插進去,當橫向波來了,巨大的能量就會將柱子截斷,整個建筑也就倒了。如果柱子是放在柱礎之上的,那頂多就是發(fā)生一些位移,但不會被損壞?!?/p>
他向大家展示兩張老照片:“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故宮交泰殿的勘測照片,交泰殿東南角的金柱向西南方向位移了2cm,另外這張是神武門的,它西北角的檐柱向西北位移了6cm……”原來如此,古人這么厲害!
夏凡打開一張故宮地基的剖面圖進一步闡述,“我們總聽說故宮地基多么堅固、抗震能力多么強,它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其實故宮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建筑、甚至同一建筑的不同部位,下面的基礎做法都是不一樣的。這張示意圖顯示的是其中一種做法,先把上面一部分土層挖去,然后開始每隔50厘米左右打一個豎向樁,這種豎向樁長度為1.5米-2米,直徑為10厘米左右,豎向樁上面再鋪幾層水平樁層,這部分基礎可以有效防止不均勻沉降的產生。再往上則是一層碎石、一層灰土,每一層都會人工夯實并潑灑糯米汁,糯米有很強的黏性,會讓基礎形成一個堅固的整體,這在中國古建中被稱為‘滿堂紅’,也叫‘一塊玉’。以上就是故宮基礎的幾種做法,它讓故宮里這些恢弘的建筑歷經數百年而屹立不倒,這些做法也是中國千百年來傳承延續(xù)下來的,是我國歷朝歷代建筑工匠們的智慧結晶?!?/p>
在現場深度尋訪,既有史料佐證,又有精心設計的圖片示意,再加上老師講課風趣,大家收獲十足。空中不時有烏鴉飛過,夏凡說烏鴉們在過去被皇宮尊為“神鳥”,也算是故宮的原住民。
復聞烏鴉啼聲不斷,回蕩在殿宇間,它們也在講述著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