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聞宜興市2月14日電 2月11日,兩位“國家的孩子”胡英華和李亞萍從內蒙古通遼市出發(fā),跨越1800多公里,前往江蘇無錫宜興市,與分別65載的親人們認親團圓。
“快點、快點,太慢了,再快點?!弊陲w機上的胡英華和李亞萍內心抑制不住激動,希望飛機可以馬上落地。
65年前,他們同乘一輛綠皮火車歷經(jīng)3天3夜才抵達內蒙古,而今他們又在一起坐著動車從通遼到沈陽,又從沈陽乘飛機到南京,僅用一天時間就能回到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
月圓人團圓
“今天是元宵節(jié),萬家團圓的日子,我們家也團圓了。”胡英華高興地說道。2月12日早晨,宜興市百合山莊門口早已是熱鬧非凡,鋪紅毯、掛橫幅、煮湯圓,只為迎接那位期盼已久的親人到來。
胡英華與親人激動相擁
當日,9點28分,吉時到。胡英華從大巴車上緩緩下來,在家人的陪同下快步朝著心中描繪了無數(shù)遍的家的方向走去。
獻鮮花、走紅毯、過“龍門”,8個兄弟姐妹早早等候在門口,胡英華與他們逐一相擁痛哭道:“終于見面了?!?/p>
一進客廳,胡英華的目光瞬間被父母的遺像牢牢鎖住,照片里的二老笑容依舊溫暖和煦,但卻刺痛了他的心。
雙腿一軟,胡英華“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膝蓋重重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卻渾然不覺疼痛。他的身子微微顫抖,喉嚨像是被什么東西哽住,半晌才發(fā)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喊:“爸爸,媽媽,你們聽到了嗎?兒子回來了!”淚水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順著臉頰肆意流淌,他的肩膀劇烈起伏,每一聲抽泣都飽含著多年的思念。
一生尋親憾
“我弟弟原來叫張勤華,在家排行第八,有五個兄弟和三個姐姐。他生下來身體就很虛弱,連哭聲都很微弱,母親更是沒奶水。無奈之下,父母一狠心決定將他送到上海,給他找一條‘生路’?!焙⑷A二哥張勤明說道。
正好胡英華有個姑媽在上海,這才決定把孩子送往上海。
到上海后,母親陪著胡英華在姑媽家住了幾天,母親萬般不舍地和姑媽將孩子放在了一戶人家的門口,她們躲在角落邊偷偷看著,正好遇上警察巡邏,只能離開。
過一會兒再來看孩子時,孩子已經(jīng)不見了,她們四處尋找、打聽,也沒找著,始終沒有孩子的信息,母親只能含淚回了老家。
接下來的幾十年,全家都念念不忘,也多方打聽,但始終無果,直至父母去世也未能了卻心愿。
胡英華與全家人合照
而今,張勤明萬分高興地表示:“父母在世時常對我們說,我們還有一個兒子送走了,你們有機會一定要找到他,今天終于見到了我弟弟,完成了父母的遺愿?!?/p>
草原 愛的無盡處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南方沿海城市孤兒院中的孩子們面臨著營養(yǎng)不足的嚴峻危機。
而此時,內蒙古大草原向這些孩子們敞開了懷抱,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被接到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交給了淳樸善良的牧民收養(yǎng)。
這些孩子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而胡英華就是其中的一員。
胡英華在談及自己的身世時,淚流滿面,他是從姐姐的口中得知,他是養(yǎng)父母抱養(yǎng)的“上海孤兒”。
7歲那年,養(yǎng)父母跟胡英華講當年從哲里木盟醫(yī)院(現(xiàn)通遼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抱他回來的情景。
抱養(yǎng)的時候僅有8個月大,養(yǎng)父母在物資極度緊缺的情況下,給他購買奶粉充饑,但這也遠遠不夠。
養(yǎng)母沒有辦法,就抱著他到街里找有育兒的家庭,央求蒙古族婦女給吃上幾口奶,那些善良的草原“額吉”們紛紛伸出援手,前前后后,至少有七八位草原“額吉”用她們的乳汁,滋潤了胡英華的成長。
胡英華情緒激動,眼眶泛紅,聲音中滿是動容與自豪:“和同齡人相比,我得到的父母之愛,多得超乎想象。養(yǎng)父母對我的疼愛,早已跨越了親情的界限,超越了血緣的羈絆。在這個家里,我就是被寵愛的孩子,是命運眷顧的幸運兒!這份深沉的愛,讓我無比自豪,無比驕傲!”
胡英華的養(yǎng)父是一位人民教師,在養(yǎng)父的言傳身教中長大的他,毅然接過了養(yǎng)父手中的接力棒,投身教育事業(yè)。
此后的42年,他扎根養(yǎng)父創(chuàng)建的鄉(xiāng)村小學——保安小學,默默耕耘,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揮灑在內蒙古的大地上。
直到2020年1月,他正式退休告別講臺,結束了漫長且意義非凡的教學生涯 。
近鄉(xiāng)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心里頭又是緊張,又是感慨,回想這一路的坎坷,更多的是激動,百感交集?!崩顏喥甲谲嚿?,聲音微微發(fā)顫,難掩內心的波瀾。
2月13日,這位“國家的孩子”在愛人和子女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宜興市徐舍鎮(zhèn)舍頭村的路,去奔赴一場跨越歲月的親人團聚。
在認親之前,李亞萍僅僅與這邊的姐姐有過短短幾秒鐘的視頻通話,除此之外,一切都像蒙著一層神秘面紗,未知而又令人期待。
李亞萍的二哥蔣幸生,一大早便佇立在老房子門口,目光緊緊鎖住門前那條蜿蜒連接著老房子的小路,眼神中滿是期待。
蔣幸生臉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時不時還搓搓手,來回踱步。
這座老宅早已多年無人居住,屋內布滿歲月的痕跡。
李亞萍與親人抱頭痛哭
但自從和妹妹約定好認親的日子,蔣幸生便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妹妹們合計,要把老房子重新裝修打掃一番。
李亞萍原名蔣小娟,離開老家已經(jīng)整整65年了,在蔣幸生心里,一定要讓妹妹看看她出生的地方,讓這份血脈相連的記憶有個溫暖的歸處 。
當日,9點28分,車子緩緩停在親人家門前的巷子口,車中的李亞萍未語淚先流,雙腿也不受控制地微微顫抖起來。
在兒子的攙扶下,李亞萍腳步踉蹌,卻又無比堅定地朝著家的方向走去。
剛一見到闊別多年的兄弟姐妹,壓抑在心底的思念瞬間決堤,幾人緊緊相擁,抱頭痛哭。
李亞萍和親人一起吃湯圓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放著熱氣騰騰的湯圓,氤氳的熱氣模糊了視線,卻暖透了心窩。
李亞萍將湯圓挨個喂給親人,手都激動得微微發(fā)顫,聲音帶著哭腔又滿是喜悅:“我終于有哥哥可以叫了,也終于見到我朝思暮想的姐姐了!”
事后回憶起認親的場景,李亞萍的眼中依舊閃爍著幸福的光芒:“我曾無數(shù)次在腦海中幻想家人的模樣,可真的見到他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竟如此相像,哪怕不做DNA,我也能篤定,他們就是我血脈相連的親人。我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找到根了,終于知道自己姓什么了,這一輩子的謎團,終于解開了。”
雙向奔赴的愛
送走妹妹那一年,妹妹才3歲多。姐姐蔣行娟記得那時候,妹妹個頭還不到小桌子高,當時家里窮得粥也喝不上,年幼的妹妹哭喊著跟媽媽說:“媽媽我不要吃野菜,我要喝白粥?!?/p>
蔣幸生給妹妹講了她小時候被送走的緣由:1960年6月左右,父母因生活實在艱難,無奈之下將妹妹送到上海,在一個深夜將她用小被子包好,放在上海一個弄堂的燒餅爐邊,留下寫有妹妹生肖、出生年月的飯兜,一直等到妹妹被好心人抱走后才離開。
送走妹妹的第二年春天,家里生活稍微好了一些,媽媽就去上海打聽妹妹的下落,卻再也找不到她了。
從此以后,媽媽逢年過節(jié)總要哭一場。生養(yǎng)了8個孩子的媽媽,在67歲那年郁郁而終,至死都惦念著那個送走的孩子。
蔣行娟隨身攜帶的卡包里,放著兩張塑封的小小黑白照片,其中一張是父母和奶奶的合影。
父母去世后,蔣行娟和哥哥、姐姐、妹妹們一直在尋找失散的妹妹蔣小娟,這一找就是30年。
從1993年開始,蔣家人3次參加當?shù)氐膶びH活動,卻毫無結果。
在妹妹被送走的幾十年里,蔣行娟總是會想起那個長著一雙水靈靈大眼睛的小姑娘,在家里生活3年多,連白粥都沒有吃飽過。
在李亞萍的成長記憶中,要比哥哥姐姐們幸福得多。
1960年深秋,李亞萍被膝下無子的養(yǎng)父李樹林和養(yǎng)母任占芝領養(yǎng)回家。
從此,李亞萍便是有爸媽的孩子了。
從她記事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都留給她。
在養(yǎng)父母的細心呵護下,李亞萍健康幸福地長大了。
但她從小就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是上海孤兒,但從沒有向父母問過自己的身世。
讀完高中后,按照當時的政策,李亞萍插隊下了鄉(xiāng),并于兩年后回到通遼,被分配到玻璃廠工作。
之后,李亞萍結婚,生兒育女,一家四口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退休后,李亞萍加入了通遼“國家的孩子”微信群,群里的兄弟姐妹們還為她舉行了晚宴,歡迎她加入這個特別的大家庭。
李亞萍那時才知道,他們這些“國家的孩子”是在1960年8月25日,從上海育嬰院被送到當時的哲里木盟醫(yī)院,并陸續(xù)被領養(yǎng)的。
李亞萍還看望了當時給她們做保健醫(yī)生的趙瑞蘭,因為李亞萍額頭大,當時阿姨們都叫她“小奔兒頭”。
在當年去上海接她們回來的姚桂蘭家,李亞萍看到了1960年8月8日,通遼市接運組的工作人員在上海外灘的合影。
隨著對自己身世的了解,李亞萍也有了尋親的念頭。
李亞萍一家人合影
2015年,第一次做了DNA比對后,前前后后一共歷經(jīng)10年時間,做了8次DNA比對。
兩年前,李亞萍加入宜興團圓行動尋親微信群。
2024年1月21日,通遼市“國家的孩子”們組織采集血樣郵寄到錫林郭勒盟公安局,同時,李亞萍又做了23魔方檢測,有幸在宜興市出現(xiàn)兩位三代親。
今年1月21日下午,李亞萍收到與家人比對成功的好消息。
這些“國家的孩子”的尋親故事,宛如一首跨越時空的親情贊歌,奏響了愛的最強音。
他們跨越了65載的漫長歲月,歷經(jīng)千難萬險,從北疆草原到江南水鄉(xiāng),一路追尋著血脈的羈絆,終于尋回了那份失落已久的溫暖。
這不僅是兩個家庭的團圓,更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守望相助精神的生動詮釋。
跨越地域界限,打破時空隔閡,見證著無論遭遇多少艱難險阻,民族大愛始終如明燈照亮前路,讓每一個漂泊的靈魂都能找到歸巢。(完)
采寫拍攝:石茹意 樊 雪
圖文編輯:楊凈毓
視頻審核:張 鑫 李文華
終 審:張 偉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