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鐘的(媒體評論員)
近日,一群特殊的“繡娘”登上了熱搜——在故宮,有一個織繡文物修復團隊,5名成員全是女性。她們不僅要掌握文物修復知識,還要熟悉各類織繡工藝技法。從2005年至今,她們已修復文物百余件,不過仍有大量文物在“排隊”等待她們修復。在故宮博物院文??萍疾?,類似的文物修復師團隊還有很多,他們根據(jù)各自專長領域的不同,針對各類文物的折損狀況進行修復,獲得了“文物醫(yī)生”的美譽。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和報道的走紅,文物修復師這個特殊的職業(yè)被公眾熟悉和關注。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很多歷經(jīng)歲月摧殘或人為破壞的文物,必須得到定期維護和修復。然而,與正常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絕不是簡單的“修舊如新”,還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歷史信息??梢哉f,文物修復師不僅是在修復作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護我們民族的歷史遺產。
與修復一般器物的時間以小時、天來計算不同,文物修復需要的時間動輒數(shù)月,甚至以年為單位。漫長的修復周期,考驗的是文物修復師甘愿坐冷板凳的毅力與耐心。一件文物能夠在展示臺上接受公眾參觀,離不開文物修復團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努力。文物修復團隊不僅有“老師傅”,還涌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文物修復注入了新鮮血液。從歷史的維度看,很多文物存留于世的生命周期,要遠遠超過人的生命。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xù)守護,才能讓我們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流傳下去。
近年來,文物修復也獲得了更多科技賦能。在故宮文物醫(yī)院,使用X射線、CT技術探傷已成常規(guī)操作,這不僅能明確文物具體的損傷情況,而且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復時有無細小的裂隙。修復工具的改進也讓文物修復師如虎添翼,工作效率顯著提升。更多新技術、新方法運用于文物修復,顯著延續(xù)了文物的生命。
精湛的文物修復技術背后,也蘊藏著深厚的文物修復理念。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不僅是為了當代,也是為了后代能夠欣賞文物。因此,保護與修復要堅持“最小干預度”的理念,在某種意義上說,文物修復師也是在保留文物“殘缺的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的物質文化遺存難免損耗和遺失。簡單地說,文物修復正是一項用時間抵抗時間的工作。當下人們花時間、投入資源從事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文物修復,是為了讓文物得到更好的傳承延續(xù)。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2日 02版)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