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運城9月28日電 題:山西新絳“文房四寶”之毛筆:婆媳兩代人傳承千年技藝
作者 高雨晴
“父親曾常對我說,做事要認真,每一道工序都缺一不可,不能馬虎。”銘記父親的教導,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絳筆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喜婷,堅守30余年,傳承家族手藝。如今,她將其傳授給兒媳趙蘇梅,只為不讓這門祖?zhèn)魇炙囀鳌?/p>
把合好的羊毛捏在手中,用骨梳從下半截開始往下慢慢打尖,一邊打完、然后折住再把兩邊各打完后,把梢梳通、放下備用……28日,在山西運城新絳縣積文齋筆墨莊制作車間內(nèi),張喜婷正在“打尖”,兒媳趙蘇梅在一旁進行后一道工序——“齊羊毛”。
新絳,古稱絳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古城。新絳以手工業(yè)發(fā)達著稱于世,特別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制作,更是聞名遐邇。其中,絳州制筆已有兩千余年歷史,經(jīng)絳州人代代相傳,制筆工藝得以發(fā)展至今。
28日,在山西運城新絳縣積文齋筆墨莊制作車間,張喜婷正在打尖,兒媳趙蘇梅在一旁齊羊毛?!∥淇〗?攝
絳州毛筆曾為歷代朝廷貢品,與南方湖州毛筆齊名,素有“南湖北絳”的美稱。鼎盛之時,絳州街巷制筆商鋪林立,販筆商賈云集,絳州毛筆銷往全國。如今,新絳僅存“積文齋筆墨莊”和“于良英筆莊”兩家百年純手工絳筆制作作坊在堅守中傳承。
其中,積文齋筆墨莊始于1936年,由制筆老藝人張永福所創(chuàng)辦。他將絳筆和絳墨的制作技藝分別傳授給女兒張喜婷和女婿王壯生。
上世紀80年代,在工廠上班的張喜婷遭遇下崗。“父親見我沒事做,正好家里沒人學,便決定將這門手藝傳授于我?!睆埾叉谜f,剛開始學不進去,感覺“坐在那兒特別熬人”。父親則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不管怎樣,你一定要學會,下一代有人做了,就不怕失傳了。”于是,20歲出頭的張喜婷,開始學習制筆,至今已有30多個年頭。
趙蘇梅正在進行齊羊毛?!∥淇〗?攝
張喜婷介紹,純手工制作的積文齋毛筆,主要由水活和干活兩大工序構(gòu)成。水活包括挑羊毛、漚羊毛、齊羊毛等,干活包括粘筆、修筆、攏筆、定型等,全部工序近百道?!斑@是父親經(jīng)多年探討研制,總結(jié)出的一套完整的生產(chǎn)技術(shù)?!?/p>
為了不讓祖?zhèn)魇炙囀?,張喜婷將絳筆制作技藝傳授給兒媳趙蘇梅。而她的兒子王剛,則隨父親,傳承了祖父的絳墨制作技藝。
從起初“站在一邊看”到“嘗試著制作”,再從“能夠獨立完成一道工序”到“喜歡上這門手藝”,趙蘇梅花了半年的時間。
制作絳筆需要挑羊毛、漚羊毛、齊羊毛等近百道工序。 武俊杰 攝
作為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趙蘇梅肩上的任務不只是傳承,而是要讓更多人了解絳州毛筆。每年,趙蘇梅和愛人王剛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展會的邀請,他們已先后去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
過去,趙蘇梅與婆婆一直在自己家中進行絳筆制作?!皟扇昵埃覀兂闪⒘斯?,修建了廠房,同時還招了四五個工人。”趙蘇梅說,由于制作過程復雜,目前,簡單的交給工人做,主要的工序還是由她們自己完成。
談及未來,趙蘇梅說,“爺爺辛辛苦苦創(chuàng)下來的近百年的老字號,我們要更好地傳承,到自己孩子這一代,也希望他們能夠‘接力’下去。”(完)
北疆新聞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quán)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nèi)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quán)聲明:北疆新聞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