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fā)93周年。18日上午,社會各界人士在沈陽隆重集會,舉行撞鐘鳴警儀式,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仲秋時節(jié)的沈陽,天空中飄起了陣陣小雨,已有微微涼意。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巨大的臺歷形石碑上,時間凝固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炮轟沈陽北大營,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由于當時國民政府嚴令“不抵抗”,日軍幾小時就攻占了北大營、一夜之間占領了沈陽城?!斑@道刻在中華民族心口上的疤,中國人民不敢忘!”
硝煙散盡,國殤難忘。撞鐘鳴警儀式在嘹亮的國歌聲中開始。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前,人們列隊整齊,神情肅穆。9時18分,14名社會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動鐘槌,撞響“警世鐘”。14響鐘聲回蕩在空中,寓意著中華民族14年抗日戰(zhàn)爭的艱辛歷程,聲聲入心。
警報聲劃破天際,鳴響3分鐘,街道上的汽車紛紛停下,鳴笛示警,行人駐足肅立。遼寧多地也同時鳴響防空警報,共同銘記這一國難日。
自1995年以來,每逢“九一八”這天,警報都會在沈陽這座城市拉響。如今,沈陽已經連續(xù)30年拉響防空警報。
魯迅美術學院的退休教授賀中令是殘歷碑的設計者之一。賀中令說:“殘歷碑的底座設計中出現的骷髏、骸骨的元素,象征著民族抗戰(zhàn)中犧牲的先烈,殘歷碑主體形如一本攤開的日歷,上面布滿了象征戰(zhàn)爭傷痛的彈孔。設計這個殘歷碑,就是想告訴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距離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不足3公里,是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地北大營。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北大營遺址也以一座陳列館的方式講述著抗戰(zhàn)故事。
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呈現著當年的原貌。陳列館內設置“國難降臨 奮起反抗”“抗戰(zhàn)印記 城市榮光”等主題,通過400余幅歷史照片、200余件歷史文物以及電子地圖、場景復原、全景沙盤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對歷史進行展示。
九一八事變后,雖然東北三省短時間內淪陷,但中國人民向侵略者奮起抗爭的拼殺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楊靖宇、趙尚志、陳翰章……一個個令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抗聯英雄的事跡永遠留存在人們記憶中,并化作一種精神,永久傳承。
14年抗戰(zhàn)期間,中國以3500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前來參加活動的遼寧省實驗中學學生陳嘉榮說:“作為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年輕一代,我們不會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我們會把先烈的精神融入學習中,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
范麗紅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記憶是一種力量。“我們講述這段歷史,不是要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不忘歷史真相,給予今人前行的力量?!?/p>
警報聲響起時,高鐵司機宮志剛駕駛著G912次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從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附近駛過。歷史昭示未來,中國正以“高鐵速度”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新華社沈陽9月18日電 記者趙洪南、洪可潤)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