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29日電(郝芳芳)翻越大山,進入包頭市固陽縣境內,再穿過兩個小山梁,紅泥井村到了。
??村糧油交易綜合市場內的倉庫前,高海龍和幾名工人正在忙著往一輛大貨車上裝葵花籽,“20噸,發(fā)往湖北荊州”。
??臨近春節(jié),市場上瓜子等炒貨需求量大幅上升,紅泥井村的葵花籽也迎來一波銷售高峰。
??在紅泥井村黨支部書記趙明亮眼里,高海龍是個“能人”。
??村里原來都是旱地,主要種油菜籽、土豆、小麥。2016年,村委會開始組織村民打井發(fā)展水澆地,鼓勵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葵花。
??高海龍第一個響應,成功試種高品質葵花。在他的示范下,村里開始集中種植,逐步發(fā)展成為西北地區(qū)有名的葵花村。
??種植葵花,土地需要倒茬。從2018年開始,高海龍又瞄上了當?shù)氐囊环N道地藥材黃芪,帶頭規(guī)?;N植。在他的引領下,紅泥井村黃芪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1月26日,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紅泥井村糧油交易綜合市場內,工人們正在裝配葵花籽。新華網郝芳芳攝
??今年50歲的韓建軍,就是在高海龍幫助下開始種植葵花?!耙郧爸饕N油菜籽,一年家庭純收入不到一萬元?!狈N植葵花幾年下來,收入之高,讓他感慨不已。
??2023年,自己家的100多畝地加上流轉土地,韓建軍一家種植了500畝高品質葵花和100畝土豆,刨去各種成本,到手的純收入達40多萬元。
??“85后”的趙龍以前在城里打工,后來看到村里種植業(yè)勢頭好收入高,返鄉(xiāng)任村黨支部副書記。2023年種了200畝黃芪、100畝葵花、400畝青貯玉米,純收入超過60萬元。
??葵花、黃芪,成了紅泥井村兩大特色種植業(yè),讓村民的收入邁上了新臺階。
??目前,紅泥井村種植葵花5萬畝、種植黃芪3萬畝,有70戶5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91個專業(yè)合作社。2023年,村里葵花籽交易額突破億元。
??紅泥井村糧油交易綜合市場葵花籽庫房一角。新華網郝芳芳攝
??兩大特色種植業(yè),給村里帶來活力。
??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的紅泥井村,高峰時外來務工和商務洽談的有近千人,村里有8家車輛機械修理鋪,10多家商店和藥店,20多家飯館,10多家旅店民宿。
??這個小山村還有一座大酒店。趙明亮說,這是村委會利用集體經濟資金投資建設,住宿餐飲一體化。糧油交易綜合市場也是村委會與其他兩個村使用集體經濟資金共同建設的。
??在西斗鋪鎮(zhèn)的整體統(tǒng)籌下,鎮(zhèn)里幾個村還集體投資在紅泥井建設了新型商業(yè)示范綜合體,十幾套小二樓全部出租用于公司辦公、農資銷售等。
??除了繁華的街面,還有回流的年輕人。
??這幾年,從城里回村搞種植的年輕人有30多人,規(guī)?;N植已經形成了以“70后、80后、90后”為主的梯隊。
??“41°固陽獻”,這是固陽縣近年來打造的區(qū)域公共品牌。西斗鋪鎮(zhèn)鎮(zhèn)長曹冬說,固陽縣地處北緯41度黃金緯度帶,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很適合葵花和黃芪生長。紅泥井村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種植業(yè),賦能鄉(xiāng)村振興。
??“開展黃芪深加工、直接與市場終端聯(lián)系、打造自己的葵花籽品牌,提升附加值和利潤?!蔽绾蟮男∥堇?,趙明亮和村里的幾個“能人”,商量著今年在種植業(yè)上要重點發(fā)力的幾項工作。
??窗外,那輛裝滿葵花籽的大貨車發(fā)車,駛向千里之外的湖北。
??道路兩旁,厚厚的積雪壓住了曠野。待到雪融地消,春風拂過大地,小山村又將迎來春種秋收的幸福場景。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