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學生在抗大陳列館內參觀學習。王明成攝(人民視覺) 圖②:抗大第七期學員畢業(yè)證章。圖③:抗大五周年紀念證章。圖②圖③由抗大陳列館提供 圖④:連通多個抗大舊址村的抗大路。宋建仲攝(人民視覺)圖⑤:前南峪村村民在果園收獲櫻桃。高曉博攝(人民視覺) 圖⑥:前南峪村中抗大學員曾經學習生活過的院落。本報記者 邵玉姿攝 圖⑦:青山環(huán)抱中的前南峪村。高曉博攝(人民視覺) 圖⑧:位于前南峪村的抗大總校圖書館舊址。韓秀強繪
前南峪村位于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qū)漿水鎮(zhèn),是太行山深處的村莊。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總校在漿水鎮(zhèn)一帶辦學,前南峪村是校部所在地。在抗日戰(zhàn)爭艱苦的歲月里,這里曾培育出許多抗日將士,抗大精神深深地熏染著這片土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南峪村是“山坡和尚頭,土地隨水流”。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治理荒山、興修水利后,如今前南峪村有8300畝山場,被譽為“太行明珠”。2023年,前南峪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
驅車從河北省邢臺市區(qū)出發(fā),一路向西,行至深山路上,云霧繚繞,還未到漿水鎮(zhèn)前南峪村,綠的氣息已撲面而來,凝神屏氣間,鳥語蟲鳴陣陣。
隨著車駛進村莊,青草鋪路,綠樹作廊,連片的青山訴說著感人肺腑的綠色發(fā)展故事。再往前走,碑林聳立,紅旗飄飄,古樸的石院承載著艱苦奮斗的紅色革命精神?!凹t”“綠”交織,這個小山村究竟繪出了怎樣的幸福底色?
革命精神早已深深扎根這片土地
前南峪村所在的漿水鎮(zhèn)位于太行山腹地,素有“依山憑險”之稱。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曾在此堅持敵后辦學兩年零三個月。滕代遠、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
時光荏苒,光榮傳統(tǒng)與革命精神早已扎根這里。如今,前南峪村內建有抗大紀念碑和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
抗大紀念碑位于前南峪村廣場,是1986年由前南峪村集體出資、村民踴躍參與建設而成的。在前南峪人眼里,這是一方崇敬之地。收獲季節(jié),用地再緊張也不會用作打麥和晾曬;雪落時分,這里總是最先打掃得干干凈凈。
走進抗大陳列館寬闊的展覽大廳,當時抗大師生用的教材、馬鞍、行軍鍋等映入眼簾,讓人們仿佛穿越到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許多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在這個小山村凝結,從這里走向抗日前線,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站在抗大陳列館廣場遠眺,抗大陳列館工作人員李青介紹,當年幾千名抗大師生分散在附近40多個村莊里辦學,方圓10公里內的農家,幾乎“家家住學員”,抗大師生與當地百姓結下了血肉相連的深厚情誼。
生活環(huán)境艱苦,學習條件更簡陋。李青說,在陳列館旁邊不遠的半山腰上,有一處遺存的抗大課堂,就是幾棵大樹下的一排排石板。沒有教室、桌椅,學員們就在麥場、河畔和樹下上課;沒有鋼筆,就把子彈殼、罐頭筒鐵皮磨尖當筆用。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傳承革命精神,抗大陳列館在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都會策劃活動,發(fā)動周邊群眾參加。“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85周年”主題活動、“銘記歷史·勿忘九一八”主題活動、“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主題紀念活動……近年來,抗大陳列館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不僅有曾經的抗大學員和學員后代來到這里“尋根”,也吸引了許多游客來這感受抗大學員的人生理想和家國情懷,加深對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理解。
全村32座山頭全部披上了綠裝
紅色精神滋養(yǎng)下,一代又一代前南峪人艱苦奮斗,在荒山禿嶺中蹚出了一條綠色發(fā)展之路。如今漫步前南峪,處處散發(fā)著綠的氣息,全村共有8300畝山場,種植各類樹木480萬株,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前南峪也因此有“太行明珠”之稱。
但你怎么也不會想到,這里曾是荒山禿嶺的“不毛之地”,尤其是1963年的那場大雨,給前南峪留下了一道難題。
“下了七天七夜,樹被連根拔起?!?6歲的村民張云至今記得真切,“地沒了、樹毀了、房塌了,我們不知怎么辦才好?!?/p>
“地沒了可以再造、樹毀了可以再種、房塌了可以再建,如果是人心散了大家就真沒指望了?!鼻澳嫌妩h委書記郭天林介紹,那場大雨過后,時任老書記郭明躍主持的村黨支部大會開了三天三夜,給村民帶來了一個希望:治山致富。
那場會議上,大家制定了改造山川20年發(fā)展規(guī)劃,植樹治山拔窮根成了全村共同的目標。
“頂著星星上山,又頂著星星下山?!睆堅剖堑谝慌鷧⑴c荒山治理的村民,他記得,“在治山最艱苦的前10年,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無論嚴寒酷暑,每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千余人的小村子,10年間累計投工126萬人次。
1977年,郭成志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帶領大家種板栗樹、栽經濟林,用肩膀“扛”出了400多畝梯田;80年代,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來到前南峪,跑遍山上的溝溝壑壑,把樹木的成活率從原來的10%提高到90%;2002年后,村子關停有污染的企業(yè)、轉型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產業(yè)……寒來暑往,幾十年過去,全村32座山頭全部披上了綠裝,全村耕地面積達746畝。
如今,第一批“植綠人”張云成了“守綠人”,每天都要沿著種滿樹木的道路走走看看,遇到破壞樹的人,他也總要上前“說事”。張云說:“前南峪人要一代接一代地守護好這片山林,讓子孫后代都能享受這寶貴的青山。”
美麗風光成為吸引游客的金色名片
樹多了,山綠了。如何把山溝溝變成“綠色銀行”,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靠科技、靠管理、靠學習,提高果樹產量。
板栗樹不結果,就請來“果樹技師”替村子的栗樹整形剪枝、嫁接改優(yōu),讓小栗蓬掛滿枝頭;村民不懂技術,前南峪就把林果班、山地規(guī)劃和測量班、養(yǎng)殖班等培訓班辦到村民家門口,指導大家開展果樹管理、培育;發(fā)展新果業(yè),先請教專家,李保國科技服務團隊幫助村子引進軟棗獼猴桃,收益比蘋果、板栗高出幾倍。
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前南峪村共栽植干鮮果樹32萬余株,人均約210株,全村每年果品收入達8700萬元?!按謇镞€注冊了‘前南峪’系列農產品品牌,銷量特別好。”前南峪村精品特色果園管理員郭??f,現在村子不僅賣果品,也“賣風景”,農旅融合,他們的生活越過越好。
在黨的政策支持和各級黨組織的幫扶下,依托林木果樹的綠色資源和抗大留存的紅色資源,村兩委帶著村民們開發(fā)出前南峪生態(tài)旅游區(qū),不僅建設了獼猴桃、櫻桃等多個精品園區(qū),修建了梅園、栗樹山莊等觀光園,還對紅色遺址進行修繕,建立了抗大少兒研學基地等,讓鄉(xiāng)村旅游集觀賞性、教育性與參與性于一體,走上了綠色觀光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的生態(tài)發(fā)展路。
“咱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樂,一年四季都有看頭?!贝迕褛w小芳說,她瞅著近些年來前南峪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便利用家里閑置的房屋辦起了農家樂,提供餐飲、住宿。趙小芳在農忙時上山管理果樹,旅游旺季則在家接待游客,一年下來收入可不少。
在前南峪村,像趙小芳這樣吃上“生態(tài)飯”和“旅游飯”的村民越來越多?!叭逵?0%的家庭從事農家樂、生態(tài)采摘等綠色產業(yè)。”郭天林說,“如今,紅色故事、美麗風光已變成了吸引游客的金色名片,老區(qū)人民的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村民們的美好生活豐富多彩。”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5日 06 版)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