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8點,來自甘肅省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10個孩子,走進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央視錄音棚。在這里,他們要完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少兒頻道大風車欄目《童心里的中國》節(jié)目的歌曲錄制。這群來自大山里的孩子,為了這一天已經等待和準備了整整一年。
靜場,前奏響起,節(jié)目主題歌《童心里的中國》從孩子們的心中飛出:
綠水青山碧草藍天,風景無限是我們的祖國。我愿做花朵,紅領巾開遍山河,我愿做群星,向未來閃爍……
天籟之音回響在錄音棚中。錄音師說:這純凈的童音,完全可以同央視銀河少年合唱團相比。童聲合唱團團長浴輝對記者說:“你知道他們走到今天這一步,有多難么?”一言既出,淚如泉涌。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央視錄音棚里。
是啊,沒有人比她更知道,這群山里娃進京的路有多長。
浴輝是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的團長,也是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團長。從沈陽到文縣,從大東北到大西南,直線距離大約2400公里。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把沈陽的記者與文縣的娃娃們牽到了一起?這里面有著一段為文縣人口口相傳的文化幫扶佳話。
整個甘肅呈長條形,從大西北一直延伸到大西南。文縣就是甘肅最西南端的縣。它地處秦巴山區(qū),川陜甘交界處。李白那首著名的《蜀道難》,描述的就是文縣所在的秦巴山區(qū)行路的艱難。文縣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饒。這里的花椒全國聞名。但千百年來,路的缺失隔絕了小小的文縣與山外的大世界。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縣長期是國家級貧困縣。從1998年開始,中國記協與文縣結成了對口幫扶關系。25年里,在幾代記協人和新聞人的扶助下,文縣于2020年終于甩掉了貧困縣的帽子。2021年7月,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季星星帶領遼寧記協和沈陽日報的新聞人來到文縣走訪。然而這一行卻不經意間銜起了一個延續(xù)至今的教育幫扶和文化音樂幫扶的故事。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文縣山上采摘花椒。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遼寧的新聞人帶著捐贈的文體用品走進了文縣東壩中學的校園。這是一所以留守兒童為主要生源的頂著中學校名的小學。這里90%以上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孩子每年只能見到爸媽一次。
在跟著中國記協走進校園的這群人里,就有后來被孩子們稱作“浴媽媽”的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團長浴輝。
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是由沈陽日報社和沈陽音樂學院共同創(chuàng)辦的,是一支國家A級合唱團。這家有著黨報優(yōu)良傳統的報社,和這所賡續(xù)著延安魯藝80余年紅色基因的高校,為這支合唱團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們多次登上央視舞臺,屢次在國際合唱比賽中獲得金獎。與此同時,這還是一支播撒愛心的團隊。合唱團連續(xù)兩個暑假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兩個合唱團共97個孩子接到沈陽,免費吃住,請來沈陽音樂學院的合唱專家義務培訓,帶孩子們在全國合唱比賽中獲獎,把他們送上了央視少兒春晚的舞臺。
聽說沈陽合唱團老師要來,東壩中學臨時組織了一支合唱隊。當大家走進教室時,孩子們放開嗓子,用最大的聲音唱著: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
浴團長被這聲音驚呆了。進入她耳畔的,是一種發(fā)自心底的天籟之音,是一種純凈得不含一絲雜質的聲音,是一種沒有經過任何雕琢的自然天放的聲音。多年的合唱排練經驗告訴她,孩子們的天賦很好。浴團長當場就把視頻發(fā)給了沈陽音樂學院的專家。很快,專家的反饋驗證了她的判斷:孩子們的嗓音條件很好,但是缺乏專業(yè)的訓練。
看著孩子們那清澈的眼光,浴輝脫口而出:“我們來教!”
經過各級記協人和一批有愛心的新聞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22年7月,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成立。他們排練的第一首歌就是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為他們量身創(chuàng)作的《大山里的孩子》。
正如歌聲中唱的那樣,浴輝她們的夢想就是帶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省臺和央視舞臺,走上國際合唱比賽的最高殿堂。
月圓月缺,草青草黃。從合唱團成立這一天起,平均每個月一次,浴輝、薛淼焱、易美含……一批又一批來自沈陽的合唱老師,從東北跨越2400多公里到西南,帶著新聞人的深情厚誼來到東壩中學。從最基本的音符到吐氣發(fā)聲,再到分聲部,從形體到動作,手把著手地輔導著留守兒童合唱團。孩子們的音準更好了,音質更美了,動作更協調了……他們從最初只會喊著唱,逐漸地開始具備了一個專業(yè)合唱團的雛形。除此之外,沈陽媒體人還聯系社會愛心人士,為孩子們的排練帶來了德國原廠生產的鋼琴。而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對浴輝的稱謂,從“浴團長”到“浴老師”,最后變成了“浴媽媽”。
今年 2月26日早上7點,合唱團在文縣的晨曦中出發(fā),用了12個小時,行程667公里,翻越了幾座高山后,在晚上7點看到了蘭州城里的燈火。在全國新聞人的不懈努力下,這支以留守兒童為主體的合唱團的45個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登上了夢想的舞臺。27日晚,在甘肅廣播電視總臺青少頻道的舞臺上,他們用稚嫩的童聲唱出了那首《大山里的孩子》:
腳下的車前草,路邊的野菊花。眼前一條上山的路,通往夢的天涯。夏日里雨水急,冬天晚雪花大。只有那條上山的路,映著他的小腳丫……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甘肅廣播電視總臺青少頻道錄節(jié)目。
從蘭州回來后,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聲名大振,文縣、隴南市、甘肅省的許多大型活動紛紛邀請他們出場。然而,中國記協和浴輝他們心中早已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帶孩子們上北京,進央視,去維也納,登上世界合唱藝術的最高殿堂。
在合唱團繼續(xù)緊鑼密鼓地排練的同時,中國記協、遼寧記協和沈陽日報也在積極聯系讓孩子們進京的各種渠道。終于,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傳來了好消息:央視少兒頻道大風車欄目組被孩子們的故事所感動,決定派出一路記者前往文縣深度采訪,并承諾帶10個孩子進京參加《童心里的中國》節(jié)目錄制,同時承擔他們在北京的食宿費用。
6月28日,央視一行5人在楊楊導演的帶領下,和浴輝、薛淼焱等來自沈陽的合唱老師一起,跋山涉水來到了文縣。在接下來的3天里,他們和合唱團一起排練,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和孩子們一起上山采摘花椒,一起下河玩水嬉戲……在這一過程中,節(jié)目組深切地感受到:在登上舞臺、享受鮮花掌聲的瞬間輝煌背后,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
這是全國第一支以留守兒童為主體的合唱團。央視老師問跟著奶奶長大的10歲的小團員李紅:“你爸爸媽媽在哪兒打工?”孩子茫然地說:“不知道?!眴枺骸八麄兪裁磿r候回來看你?”孩子漠然地說:“不知道?!迸臄z的這幾天,文縣氣溫高達40度,楊楊導演領著孩子們去買雪糕。準備進京的10個孩子中有4個男生。其中一個小聲和楊楊說:“阿姨,我們4個吃一支雪糕就夠了……”一句話讓楊楊當場濕了眼眶:“你們愿意吃多少都行!阿姨給你們買!”一個孩子拿到雪糕吃了幾口后跟同學說,不如剛才挑另一個了,那個比這個塊兒大,可以多吃幾口……四年級的王洋,長得明眸皓齒,是老師和同學公認的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她的父親長年在外地打工,做的大多數都是建筑工地抹灰、噴漆、高空作業(yè)等危險、有污染的工作。10歲的小姑娘張晨,拍攝時有點中暑的癥狀,老師遞給她一支藿香正氣水。她抓過來熟練地用嘴咬開瓶塞,一揚脖就把苦澀的藥水灌進口中吞入肚里。楊楊導演說:“10歲的小姑娘,如果在北京,那是爸媽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掉下來的年齡啊……”
她說:“孩子們懂事得讓人心疼。”
7月2日下午4點,國航CA1458次航班載著文縣留守兒童的騰飛夢想,從廣元盤龍機場凌空而起,飛向首都北京。在此之前,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飛機和火車。在機艙里,他們又唱起了那首《大山里的孩子》:
大山里的孩子啊,多想走出那道山崖。數著夜空閃亮的星星,他要知道這世界有多大……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飛機上。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抵達北京。
為了孩子們進京的活動,中國記協特地聯系了國賓車隊的中巴車全程陪同。7月3日,他們走進了央視錄音棚,聽到了自己的聲音從國內頂尖級專業(yè)錄音設備中緩緩流出;他們來到了央視大風車欄目的戶外拍攝基地,看到了以前只能在屏幕上才能看到的央視少兒節(jié)目著名主持人小鹿姐姐,為小鹿姐姐唱起了自己家鄉(xiāng)的好聽的歌。他們捧著自己家鄉(xiāng)的特產花椒,和小鹿姐姐、黃小派等主持人一起錄制了一期完美的《童心里的中國》。7月4日,中國記協的老師們陪著文縣孩子參觀了北京大學校園,看到了中國的最高學府,和穿著紅色學位授予服的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王奇生教授合了影;游覽了國家自然博物館,看到了許許多多原來只在課本上見到和聽到過的生物。
7月4日中午,在中國記協會客廳,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見到了他們熟悉的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劉思揚爺爺。今年2月,劉思揚爺爺專門來到文縣,走進他們的排練廳,聆聽了他們即將在甘肅廣播電視總臺演出的曲目。他當場說:“我被孩子們眼中的光深深地觸動了。這是一種自信的、堅毅的光。帶著這種光,無論你們將來走出大山,還是學成后回到山里建設家鄉(xiāng),這種自信和堅毅的情愫都將伴隨你們終生。”今天孩子們都成了劉思揚爺爺的小客人。劉爺爺給孩子們講述了什么是記者、什么是記協,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劉爺爺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滿滿一個大書包的各種禮物。孩子們排著演出隊形,為中國記協的老師們唱出了《大山里的孩子》,還有那首剛剛學會的、走進央視錄音棚的《童心里的中國》:
快快長大,快快長大,為家鄉(xiāng)繪一幅更美的畫。去城市畫森林,去草原畫銀河……
7月4日早晨,是孩子們去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的時間,也是他們北京之行的最高光時刻。不巧的是,從半夜開始,北京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但這絲毫沒有打擾孩子們的興致。他們穿著雨披,在天安門廣場上整齊列隊,等待著那一神圣時刻的到來。4點51分,在國旗即將升起的時候,雨勢忽然加大。但孩子們全都自覺地脫下了雨帽,把紅領巾從雨衣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在胸前撫平。國歌響起,他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右手,向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敬了一個莊嚴的隊禮。
望著他們被淋成了落湯雞的樣子,望著他們高高舉起的右手,望著他們眼中那自信、堅毅的光,在場的每個人都為之動容。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央視大風車基地錄制節(jié)目。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天安門廣場合影。
文縣東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面向冉冉升起的國旗敬隊禮。
陪孩子到北京的東壩中學副校長袁雙桃說:“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他們最缺少的就是陪伴。這種缺失在他們的成長記憶中是不可逆的。所以需要全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文化振興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方面,文化幫扶能起到其他項目所起不到的作用。感謝以中國記協為代表的全國新聞媒體人對大山里孩子的付出?!?/p>
浴輝說:“我親身經歷了這群大山里的孩子從一張白紙到專業(yè)合唱團的化繭成蝶的神奇。這個過程中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當看到孩子們舉起右手向國旗敬隊禮時,這一瞬間,我覺得我們新聞媒體人這一年來所有的付出,全值了。在全國新聞媒體人的共同幫助下,文縣的孩子終于實現了走出大山、走進央視、來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夢想。文化幫扶,為農村的孩子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讓每個鄉(xiāng)村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這也是我們新聞人的夢想。這兩個夢想今天畫成了一個同心圓。也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夢想,最終凝聚起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會在文化幫扶、教育幫扶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
7月17日,她將帶領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奔赴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參加世界合唱比賽。在這支隊伍中有兩個小團員格外引人注目。一個是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藍色黃河合唱團的藏族女孩崔云蒙。千里黃河在臨夏段是藍色的。浴輝一直以來有一個夢想,就是把來自藍色黃河的孩子帶到藍色的多瑙河。這個夢想就要實現了。而另一個小團員,就是來自甘肅省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白馬藏族女孩班琴。這是浴輝即將實現的另一個夢想:把文縣的孩子從大山里帶到省城,帶到首都,再帶到音樂之都,帶上合唱藝術的國際最高殿堂。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劉思揚為孩子們贈送禮物。
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中國記協。
7月5日上午9點25分,滿載著中國記協的禮物和全國新聞媒體人的深情厚誼,文縣的孩子從北京西站踏上了G387次列車返程。北京之行讓他們知道了,祖國處處有親人在關愛著他們的成長,童心里的中國和自己的家鄉(xiāng)文縣一樣美好。在車廂里,他們再一次唱響了那首自己演唱錄制的、即將在央視播出的《童心里的中國》:
去太空種莊稼,去深海里歌唱。唱一顆童心向中國,一顆童心永遠向中國!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