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同志故居位于寧鄉(xiāng)市沙田鄉(xiāng)長沖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接待參觀人數20萬人次。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此并度過青少年時代。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縣衙讓他去管錢糧,他卻憤于衙門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種田、教私塾。1913年,37歲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翌年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講習科,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志同道合之士成為忘年交。1920年冬,何叔衡與毛澤東共同發(fā)起成立湖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何叔衡與毛澤東同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在距故居2公里處的沙田鄉(xiāng)紅色文化中心“寧鄉(xiāng)四髯”(寧鄉(xiāng)籍革命家何叔衡、姜夢周、謝覺哉、王凌波的合稱)生平陳列館,以“建黨先驅”為主題展示著何叔衡的生平業(yè)績。
【藏品故事】
何叔衡簽發(fā)的畢業(yè)證書
“學生趙普生湖南瀏陽縣人,年二十歲,在本校農村師范部第一班修業(yè)期滿,考查成績及格,準予畢業(yè),此證。湘江學校校長何叔衡,民國十五年八月二日?!痹凇皩庎l(xiāng)四髯”生平陳列館,展示著一份何叔衡任湘江學校校長時簽發(fā)的畢業(yè)證書(影印件),是他投身教育、為革命培養(yǎng)人才的見證。
作為清末秀才,何叔衡有著十分開明的思想。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這位年紀最大的學生積極參加青年人的活動,并由此結識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不惑之年的何叔衡,與毛澤東、蔡和森等發(fā)起成立新民學會,以求“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與毛澤東等發(fā)起組織了湖南俄羅斯研究會,提倡赴俄勤工儉學,介紹和推薦進步青年赴俄國留學等。
1921年8月,何叔衡與毛澤東等在長沙創(chuàng)辦了湖南自修大學及附設補習學校,傳播馬列主義,培養(yǎng)革命干部。1923年湖南自修大學被軍閥下令封閉后,黨組織又創(chuàng)辦了湘江學校,繼續(xù)為革命培養(yǎng)人才,原在自修大學補習學校的200多名學生大部分轉入這所學校繼續(xù)學習,何叔衡擔任過校長一職。
考師范、創(chuàng)新民學會、辦學校、出席中共“一大”等,何叔衡積極投身于變革的實踐,毛澤東曾用“叔翁辦事,可當大局”高度評價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