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秋分,我國將迎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放眼廣袤田野,牛羊成群、秫熟稻香。今年的秋糧收獲來之不易,一些地區(qū)經歷臺風、洪澇等極端天氣挑戰(zhàn),各地各部門攻堅克難,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全力以赴,為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不懈奮斗。
金秋的田野,醞釀著收獲的希望。這是對辛勤耕耘的致敬,也為經濟社會行穩(wěn)致遠夯實了根基。
秋糧豐收在望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xiāng)振興村,陽光照在廣闊的稻田。不遠處的加工車間,不時傳來陣陣機械轟鳴聲,當地正加快大米生產進度。
“一個多月前田里洪澇挺厲害,搶排積水后,前段時間趁著陽光足我們趕緊噴施葉面肥,很多被水淹過的稻穗又二次揚花了。”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于殿紅感慨地說,從20日便開始小范圍收割水稻,預計10月5日前后能全部收完。
“搶”字,是今年不少地方糧食生產的關鍵詞。兩千公里之外,在河南省沈丘縣,種糧大戶王洪濤種了500畝玉米,還有5天左右就要收獲了。
“今年夏收時政府支持搶收烘干晾曬小麥,最大程度減少損失,田地晾曬了幾天就種上秋糧了?,F在玉米長得不錯,全程機械化也很方便,在外打工的人只要告訴地塊位置,就能請縣里農機服務合作社幫著收?!彼呎f邊掰下一個玉米棒,剝開皮,露出飽滿的籽粒。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穩(wěn)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wěn)定安全供給。
今年以來,農業(yè)農村部啟動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在100個大豆、200個玉米主產縣整建制推進,重點推廣耐密品種、高性能播種機,并配套精準肥水調控措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序推進,上半年建成高標準農田約3663萬畝。
在秋糧生產關鍵時期,農業(yè)農村部派出20多個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赴河北、黑龍江、吉林、甘肅等省份指導落實防汛抗旱關鍵措施,中央財政及時下撥18.9億元資金支持災區(qū)抗災救災,下撥24億元玉米大豆“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資金,對14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予以補助,促進壯苗穩(wěn)長、災后恢復、灌漿成熟、單產提升。
據農業(yè)農村部農情調度,今年秋糧面積穩(wěn)中有增,特別是高產作物玉米面積增加較多。除華北東北部分地區(qū)遭遇較重洪澇、西北局部遭遇干旱外,全國面上旱澇災情總體輕于常年。目前秋糧陸續(xù)開鐮收獲,豐收在望。
“大食物觀”指引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在江西省吉水縣白水鎮(zhèn)井岡蜜柚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柚子樹上掛著沉甸甸的果實,村民忙著施肥、除草。
吉水縣有井岡蜜柚9.24萬畝。近年來當地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統一供應種苗和技術服務,引導農戶種植蜜柚,投入近300萬元購入選果設備進行分選分級,修建貯藏保鮮庫,有效延長供應期,提高了經濟效益。
“米袋子”“菜籃子”產品豐富、質優(yōu)價穩(wěn),是民生關切,也關系農民收入。
在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zhèn),2.2萬畝螃蟹養(yǎng)殖基地迎來豐收。村民姚若輝和蟹農們站在船上,把沉甸甸的蟹籠從池塘里提起。“我們合作社今年養(yǎng)了200畝螃蟹,產量在2.5萬公斤左右,銷路很不錯,大家盼著能增收?!?/p>
“舌尖上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fā),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在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今年以來,我國扎實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耐鹽堿品種加快選育;推廣深水抗風浪網箱和工廠化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發(fā)展稻蝦、稻魚等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上半年豬牛羊禽肉、禽蛋、牛奶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6%、2.9%、7.5%。食用菌全產業(yè)鏈科技支撐行動全面實施,科研人員開展經濟藻類新養(yǎng)殖種質創(chuàng)制,構建高質量健康養(yǎng)殖模式。日益豐富的餐桌,不斷增添老百姓的獲得感。
汗水灑在希望的田野
汗水,是對土地最樸實的滋養(yǎng),澆灌著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李浩寨鄉(xiāng)小曠野村,冬馬鈴薯、紅薯輪作示范地迎來采挖期。楊萬林拿著剛挖出來的紅薯,用小刀削開后仔細觀察,記錄相關情況。
楊萬林是建水縣薯類產業(yè)科技特派團團長、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下田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把小刀是必備物品。“除了地表觀察長勢,把薯類切開才能看到更多情況?!彼f。
科技特派員們在開展服務中,傾聽群眾需求,發(fā)現產業(y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半p薯”輪作模式就是楊萬林團隊研發(fā)集成的技術模式,自2022年開展示范應用以來擴展至多個縣,年新增糧食(鮮薯)10.34萬噸,新增農民收入1.61億元。
農業(yè)豐收、鄉(xiāng)村振興,關鍵要有發(fā)展引路人、產業(yè)帶頭人、政策明白人。
在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呂亭鎮(zhèn)新店村,千畝稻田豐收在望,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汪啟航正在田埂邊,將農田里多余的積水排出。打造電商平臺、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他通過農業(yè)增效讓農戶看到希望。
2018年,汪啟航上任村黨總支書記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村莊吃水難問題,推動從市區(qū)延伸鋪設20多公里的管道,讓周邊8個村都吃上放心的自來水。這些年村里的路整潔了,河流清了,人居環(huán)境提升了。今年他還牽頭組織了籃球聯賽,各村籃球愛好者自由組隊,場內座無虛席。
新店村的變化,是千千萬萬鄉(xiāng)村的縮影。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通過多方面努力,著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xiāng)村人才隊伍,強化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全面實施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面向全國遴選1.8萬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帶頭人進行定制化培育,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提高解決鄉(xiāng)村發(fā)展建設治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山清水秀、各美其美,村莊展現新顏。目前全國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到9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1%左右,14萬個村莊得到綠化美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廣袤田野上,億萬農民群眾和“三農”領域工作者腳踏實地、不懈奮斗,為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和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而努力。一個個淳樸而生動的故事,在青山綠水間持續(xù)書寫。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2025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