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暉(左三)組織團隊成員進行技術研討。楊陽攝
烈日之下,海軍某新型導彈驅逐艦開展聯(lián)合對抗訓練。其間,多項實戰(zhàn)化演訓任務圓滿完成,離不開列裝該艦艇的某型自主導航核心裝備——某型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tǒng)。
該裝備是由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光電慣導技術研究團隊(以下簡稱團隊)研制的。
“提起陀螺,我們都會想到小時候玩過的玩具陀螺?,F(xiàn)代化武器裝備上用的陀螺可不是玩具陀螺,而是激光陀螺。以激光陀螺為核心的導航系統(tǒng),可以讓武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痹搱F隊負責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羅暉7月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道,“激光陀螺,這種利用激光光束的光程差測量物體角位移的裝置,就好比是遠程武器的‘眼睛’?!?/p>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30余年里,這支團隊解決了十幾項世界級技術難題,使我國多型主戰(zhàn)裝備的導航精度得到了提升。
讓成果從實驗室走進演兵場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自主研制的激光陀螺工程樣機在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團隊的努力下順利通過鑒定。如何把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為戰(zhàn)斗力,成為羅暉等科技工作者要解決的問題。
“科研成果得不到應用,創(chuàng)新將毫無價值可言。”團隊成員始終牢記高伯龍的教導。讓樣機從實驗室走進演兵場,成為這支團隊的目標。
幾年前,原廣州軍區(qū)某炮兵部隊期望借助科技力量提高火炮的快速反應和精確打擊能力,而擁有精確控制與定位能力的激光陀螺,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與團隊聯(lián)系后,雙方一拍即合,決定研發(fā)一套火炮自動操瞄系統(tǒng)。
此后,團隊成員成天與部隊官兵“泡”在一起,在震耳欲聾的炮火中反復測試、試驗,一遍遍地優(yōu)化改進火炮自動操瞄系統(tǒng)。最終,激光陀螺被成功地運用到傳統(tǒng)火炮上。
“首發(fā)命中”“發(fā)發(fā)命中”……在“礪劍2000”全軍科技大練兵成果交流中,裝配了激光陀螺自動操瞄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火炮實現(xiàn)了“百發(fā)百中”。
創(chuàng)新還在繼續(xù),成果不斷從實驗室走進演兵場。
一次,團隊成員到海軍某基地調研時發(fā)現(xiàn),某型潛艇配裝的導航系統(tǒng)比較落后,與國際上現(xiàn)役潛艇裝備存在代差。
“高性能導航直接關系著戰(zhàn)爭的輸贏。”回到學校,團隊成員隨即決定要研制適用于潛艇的高精度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tǒng),并提出了旋轉調制方案。不過,由于相關方案極少在國內出現(xiàn)過,部分國內同行對其可操作性產生了質疑。
“有質疑的聲音很正常,因為傳統(tǒng)慣導單位用的是機械陀螺,也曾做過旋轉調制的嘗試。不過,機械陀螺的動態(tài)性能很差,旋轉起來后,導航精度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更差了。”羅暉說。
有關部門的結論是“此路不通”,但團隊成員并未放棄。
“激光陀螺是我們用雙手‘磨’出來的。它的動態(tài)性能和靜態(tài)性能幾乎一樣,通過旋轉還能把大部分的靜態(tài)誤差調制掉?!眻F隊成員魏國回憶道。
沿著這個思路,團隊成員持續(xù)攻關。終于,某新型激光陀螺導航系統(tǒng)誕生了,其精度在競爭性評比測試中拔得頭籌。某部官兵實際應用后更是給出“好用、實用、頂用”的評價,成果隨后定型列裝。
從未停下創(chuàng)新的腳步
如今,這支團隊研制的激光陀螺已得到廣泛應用,為部隊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與裝備支撐,但這條應用推廣之路并不好走。
在某型裝備小批量生產會議上,一位艦長問:“這個裝置后期維護方便嗎?舊船能不能直接用?”
一位負責艦船總體設計的高級工程師提出:“能不能讓設備接口和既有船舶的協(xié)議兼容?”
……
問題一個接一個,團隊成員靜靜地聽,并一一記下,作為該型裝備下一步改進設計的目標。
其實,這些問題說起來容易,真正解決起來難度相當大。
“這些麻煩是必須要找的。如果不和應用部門溝通,我們就不能研發(fā)出有用的裝備。”團隊成員、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謝元平說。
早在2013年,團隊就開始布局半球諧振陀螺。這種新型全固態(tài)陀螺儀,具有極佳的綜合性能,是國際公認的下一代顛覆性慣性器件。同年,該團隊還建立了光力加速度計、量子陀螺等研究方向。他們知道,如果僅從陀螺的型譜和精度上進行橫向比較,團隊現(xiàn)在的水平已屬國際領先,但從陀螺應用的廣度和精細度來看,他們與一些國際團隊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截至目前,慣導系統(tǒng)我們已經做了20多年,激光陀螺也‘鉆’了50多年,早已經到了‘無人區(qū)’,但我們必須要像翱翔的雄鷹,不停地在高峰俯瞰,看還能挖掘出什么新東西,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創(chuàng)新。”羅暉對記者說,未來戰(zhàn)爭將朝體系化、智能化方向轉變,以慣性導航為核心的高精度自主導航系統(tǒng)將發(fā)揮更關鍵的作用,團隊必須站在科技前沿,才能引領技術的不斷進步。
“部隊的需求催著我們往前趕”
團隊成員袁保倫的辦公室里,常年放著一個黑色背包。那是他的“戰(zhàn)備背包”,里面放著證件、洗漱工具、簡單的換洗衣物等出差必備物品。一旦有事,他把筆記本電腦往包里一塞,背上就走。
“背包的款式是我精心挑選的,結實最重要。這是第3個了,前兩個都是背帶連接處斷裂,不能再用啦。”袁保倫說。
這些年,從渤海到東海再到南海,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跑部隊做試驗、跑廠家做樣機、跑評審會鑒定項目……”袁保倫笑著說,“東跑西跑,一年就這樣‘跑’過去了。”
“在路上”并不是他的“專利”,團隊里的每個人都是如此。
一個人忙,是單個現(xiàn)象;一群人忙,是一股力量。
羅暉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外出差,他不時從部隊帶來最新的用戶需求,然后領著大家一起研討;團隊成員、國防科技大學副研究員于旭東是部隊官兵口中的“慣導系統(tǒng)發(fā)言人”,承擔著到部隊維護設備、出航試驗等任務,每個月至少跑兩次一線部隊;團隊成員、國防科技大學副研究員張鵬飛是質量把控總師,跟著艦船跑了數(shù)次海試,有一次為了指導部隊使用裝備,一個月就往海軍某部跑了4次……
“部隊的需求催著我們往前趕,不得不拼。”團隊成員龍興武說。
一次,某型激光陀螺慣導系統(tǒng)要進行定型前的海試,為了掌握一手資料,龍興武不顧身體做過腫瘤手術,堅持上船試驗,部隊領導感動不已。
靠著這股執(zhí)著和堅韌,這支團隊前赴后繼、接力攻關,創(chuàng)造出激光陀螺慣導技術的“中國精度”,奏響一曲曲自主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的激昂樂章。
(賈朝星 劉和明 記者 張強)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wǎng)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wǎng)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