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鴻溝 讓優(yōu)質教師資源共享起來
【專家視角】
上海在OECD(國際經合組織)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多次獲得全球第一。成績背后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經驗,如重視校長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集團化辦學、初中強校工程、委托管理薄弱學校、教研制度確立和研究文化的形成。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重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既包括不斷擴大優(yōu)質學校規(guī)模,更包括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集約化創(chuàng)建和供給方式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在全國最早推出基礎教育各學科“空中課堂”的教學創(chuàng)新之舉,借助一屏式的技術,讓全市學生共享最優(yōu)質的教師資源。這一舉措,為大批普通學校、普通教師提供了最優(yōu)質的教學范例和資源支撐,促進了廣大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
近期,上海將通過市區(qū)兩級數字化基座建設,跨越市、區(qū)、校、師之間的鴻溝,進一步使資源流動、大數據回收分析成為可能。已經開展十多年的上海數字教材開發(fā)建設,既制定了標準,又提供了案例,匯集了多元的數字化資源,為智能化背景下的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創(chuàng)造了新的時空。
信息化賦能教學是一個實踐問題?,F在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常態(tài)化應用,常態(tài)化應用才能產生數據,基于數據的教與學,才能提高針對性,增強有效性,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性,使教與學效益和品質的提升成為可能。
現代教學論要求,教學要從“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我們正在為此而努力:通過組建跨校優(yōu)秀教師隊伍,研發(fā)基于學科標準、針對學情、嵌入小工具的學程包,幫助師生們通過互動與自主建構,在分層基礎上逐步走向自適應的個別化教與學。
(作者:劉京海,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科技司“智能環(huán)境下的自適應學習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首席專家、原上海閘北八中校長)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