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細胞捐獻,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式。它以可再生的細胞,去拯救那些生命垂危、無法自我恢復的患者。從2004年起,呼倫貝爾市的捐獻者共完成了44例捐獻,占內蒙古自治區(qū)捐獻總數的23.28%,位居自治區(qū)首位。
目前,呼倫貝爾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創(chuàng)造了全自治區(qū)“7個第一”:成功捐獻人數第一,第一例涉外捐獻,第一例二次淋巴細胞捐獻,第一次兩人同日捐獻,第一例蒙古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志愿者捐獻。
捐獻者里有二次捐獻者岳萍、杜勇,在呼倫貝爾工作的云南人杜勇,扶貧干部郭海翔,醫(yī)務工作者高寶全,大學教師祝琳琳,汽車修理店老板王丹,導游田旭……
那么,呼倫貝爾為何能在造血干細胞捐獻領域位居內蒙古首位?捐獻者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大多數捐獻者沒有留下受捐方的聯系方式
時隔多年,呼倫貝爾市民李儲晶依然清晰地記得市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那是在2007年,來電通知她,捐獻的造血干細胞血樣與福建省廈門市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2007年11月,李儲晶在北京307醫(yī)院完成了捐獻。她深知,醫(yī)學統(tǒng)計,捐獻者與非親緣個體配型成功的概率極低,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十萬分之一之間。這份幸運,讓她更加珍惜這次捐獻的機會,也讓她更加牽掛受捐者的健康與幸福。
十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儲晶與受捐者取得了聯系。雙方見面得知對方健康平安,兩家人都倍感欣慰。
李儲晶等人的捐獻事跡,經各級媒體宣傳報道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并積極參與到這項公益事業(yè)中來。
李洋是哈爾濱鐵路局齊齊哈爾客運段職工,2019年接到捐獻確認電話的時候,女兒剛剛出生不到百天,他是辦完百天宴以后出發(fā)的。
出發(fā)前,他深情地看著還在襁褓中的女兒,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父愛。他想到了遠在江蘇常州的那個等待捐助的5歲女孩兒,她的不幸遭遇讓李洋深感同情和心痛,以至默默流淚。
李洋收到了一封來自常州女孩兒的信。信中的一句承諾讓他銘記于心:“我們將學習您的精神,竭盡所能回報社會,幫助他人傳遞您的愛心。”
大多數捐獻者沒有留下受捐方的聯系方式,手頭只珍藏著對方在采集干細胞前寫的一封信。對于見面,他們說,一是要遵守中華骨髓庫關于供患雙方兩年內不能見面的規(guī)定;二是怕給對方造成心理負擔。
內心的善良讓他們選擇了捐獻
捐獻成功后,42名捐獻者收獲了來自社會各方的贊譽與榮譽。然而,他們都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普通人而已,是命運的巧合讓他們成為了救人的英雄,是內心的善良讓他們做出了選擇。
是付出也是收獲,捐獻者也在重新思考著人生和活著的意義。
2023年10月,李儲晶夫妻應邀到廈門參加受捐者陳姐女兒的婚禮,她被陳姐的親戚們親切地稱為“恩人”。李儲晶說:“被稱為‘恩人’可不敢當。我從捐獻開始就沒想過一厘一毫的回報。能夠見證陳姐康復后一家人過著幸福生活,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運和回報?!?/p>
編者按:這是一群無私的人。他們以愛為支撐,為素不相識的人帶去生命的希望與光芒;
這是一群普通的人。他們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各有差異,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向善而行,匯聚成一股溫暖人心的力量;
這是一個由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等民族組成的群體。他們攜手并肩,將血液匯入中華民族基因長河,譜寫了一曲生命的贊歌。
這是一場跨越時間的愛心接力。從2004年至今,42名市民的44次捐獻,創(chuàng)造了內蒙古造血干細胞捐獻領域的“7個第一”,留下了呼倫貝爾大地的傳奇故事。(記者 丁鳳澤 通訊員 宮曉琳)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